-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佛教思想是以众生为立教之本,佛教的四大名山供奉的四大菩萨代表佛教的四大教义,是典型的大乘佛教代表,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与知识,峨眉山普贤菩萨代表行动与实践,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目标和愿望,普陀山观音菩萨代表慈悲与道德。这四大教义与“三个代表”有其相互联系,文殊菩萨的智慧代表先进的文化,普贤的大行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代表最广大...
泽道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0120484378.html
-
视角不尽相同,法师乙考虑到禅师甲可能将心比心不足,于是说:“我认为佛是智慧,生活的智慧,智慧与知识不能两分,智慧可以透过知识教育来启发。” 禅师甲说:“知识可以传授,智慧不可言传,你以为智慧可以传授...就是活生生的禅,我随时随地都在禅味里,每天处理一大堆事情,仍保持清醒自在,我活得充实。佛就是这样,这就是生活,因缘本空,法不可说,释迦佛说了一大箩筐,都是知识障、迷魂阵,智慧本自具足,无法可弘,你却还在...
张大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4650135.html
-
乞求智慧与知识,好好地奉献社会。如果你说年老时再读书、修善、学佛,需知生命也是缘起的,随时都会消失,岂能长久为你等待呢?通过缘起,对于好的你必须珍惜它,把握它;对于不好的也不必垂头丧气,只要添加善缘,...烦恼的种子深入人们的心田。由于种种烦恼,人们对生命常会感到一片迷惑与茫然,自杀率、离婚率、犯罪率不断地增长。可见,丰裕的生活并非就是幸福快乐的保障,还需懂得驾驭人生这部列车,才能穿越层层的无形之墙,...
圣凯
|中观|在家|般若|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09/07420026881.html
-
学术一样的概念系统,否则佛法就不是佛法,而是一种世间学术知识了。佛法的重心在智慧,世间文化学术的重心则在知识,智慧与知识是有本质区别的。知识需要聪明,智慧需要悟性,一个是外在,一个是内在。佛法是内明,...格鲁派的应成中观见,而印顺法师则以印度中期大乘龙树中观为宗极。很明显,在见地上法尊法师和印顺法师都与太虚大师相左。太虚大师是以中国佛学为本位,以法界圆觉宗为终极旨归。太虚大师曾 云:“中国佛教的特质在...
胡晓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4942671.html
-
所以你所拥有的一切就该珍惜,有正常的五官、充沛的精力,就该好好地去乞求智慧与知识,好好地奉献社会。如果你说年老时再读书、修善、学佛,需知生命也是缘起的,随时都会消失,岂能长久为你等待呢?通过缘起,对于好...也就随着产生了,烦恼的种子深入人们的心田。由于种种烦恼,人们对生命常会感到一片迷惑与茫然,自杀率、离婚率、犯罪率不断地增长。可见,丰裕的生活并非就是幸福快乐的保障,还需懂得驾驭人生这部列车,才能穿越...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581714.html
-
尽心之学”与“格物之学”的“智识合一”论,即是这一“反应”的理论结晶。
智识合一论既继承了儒家心性论传统,又借鉴了佛教唯识宗关于意识分析的理论以及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成就,从而将知识与智慧、认识与实践...哲学家牟宗三的“良知坎陷”理论,都涉及到如何理解智慧与知识、伦理学与知识论的关系问题。传统哲学,特别是“心学”,在此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反智主义或泛道德主义的倾向。而熊十力在智识合一论中,一方面坚持...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09505889935.html
-
认知、智慧与知识、不可说与可说、无语与有语、遮诠与表诠的关系。萧萐父先生指出:“认知与体知是什么关系?是相反、相斥的关系?还是互动、互补的关系?康德花了一生功夫,写出了三大批判,把理论理性、实践理性与...主义与人文主义、实证主义与非理性主义,长期对立,得不到会通。”而禅宗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禅语言学,对遮诠与表诠、无语与有语、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都进行了会通【萧萐父:《吹沙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52152664.html
-
知识的形式。智慧与知识可以贯通,只是知识必须服从智慧,必须配合以“道”为中心而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同时还要与意义合一,用智慧来保证觉悟与解脱,用知识来支撑觉悟与解脱。更明白地说,就是无论佛法或佛学,都...胸襟!智慧与知识,工夫与见在,在大乘佛教与禅宗看来,完全可以互动共进,是一体之两面。我们既要真正证入存在的真谛,成就自己的超越生命,在“不著一尘”的实存境遇中安身立命,也要融会贯通一切知识,实现自己的...
张 新 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34870589.html
-
境域,化相就是智慧(般若)。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是以系统和学术理论方式形成和表达的,以客观、逻辑和形式为自己的本质,智慧则在于对峙和策应中的把握,所以智慧不是外在的控制而是互动的变易,佛教以人为境,通过...外部性理论平台,虽然佛学不能替代个人修炼,但与般若无碍,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知识教育的普遍提高给佛教的义理阐释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我们有机会能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理论高度理解佛教和佛法的精微大义...
周剑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5465248.html
-
就是智慧(般若)。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是以系统和学术理论方式形成和表达的,以客观、逻辑和形式为自己的本质,智慧则在于对峙和策应中的把握,所以智慧不是外在的控制而是互动的变易,佛教以人为境,通过修持,...性理论平台,虽然佛学不能替代个人修炼,但与般若无碍,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知识教育的普遍提高给佛教的义理阐释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我们有机会能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的理论高度理解佛教和佛法的精微大义,...
周剑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55767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