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其次,是西方的现状。西方佛学研究一般使用英文、藏文和梵文三种语言,亦可分为实践与学理两派。其中,实践派较为注重智慧的培养,较多地保留了佛陀时代的风气,而其基本表现则类似于中国早期的禅、净、密;...“当代佛学研究的方法与动向问题主题讨论会”会议纪要 傅新毅 时间:1999年4月10日 地点:中国南京大学 主题:当代佛学研究的方法与动向问题 主办:WHSP世界弘明哲学学会 主持人:...
傅新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3851831.html
-
满足,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和智慧的培养。所以,现代人的精神是空前的空虚、孤寂和无奈;心情是空前的浮躁、脆弱、不安、被动与恐惧。这样一种缺乏理性的思想必定是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这就是一种...开发人们最圆满、最深刻的正智。 以此正智为因来指导人类的一切行为,得到的必定是完美的纯善的结果。 反之,一个人若没有或缺乏因明的智慧,就会呈现出不辨是非、混淆是非、思想混乱邪僻等不良的心理现象...
释德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34838283.html
-
则必须培养人才,提高佛教社会地位,所谓德学兼修,自我调摄,不只是佛教复兴,而且对社会人心善良和慈悲智慧的影响是今日对佛教教育重视培养觉性教育,才是贡献佛教于社会人群的根本计划。否则若不从推广佛化社会...心理上觉了无碍,遇事慧解,心理无碍,慧解现前,这是多么理想的境界。许多人以为名利最值得关怀,其实智慧的培养,才是值得我们关怀探取的。慧解现前,所谓一切问题,皆不成问题了。因此研究佛学的人,旨于明心见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70156449.html
-
最后目标的起步而已,信心的重要性会在;个人培养其自我净化与沉思之后褪色。由此可见,信心是现代人类渡过灾难与危机的重要凭藉。人类对真善美和平智慧所共同遵守的原则就是信心的来源。使人克服痛苦,获得快乐,正是...思想家承认现代的教育膨胀所传输的知识多偏重物质世界,结果科技所带来的灾难,使人类自身都觉得不安全。如果现代文明能注重大智慧的培养,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九)和平: 和平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即使...
乔 施 (L.M.Joshi)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24664658.html
-
静修的核心,道德的训练、专注的形成、情绪的转化、动机的转向、意识的精炼和智慧的培养。[2] 静修的内观会导致痛苦,因为那些使不道德的行为得以滋生和强化的破坏性心理因素,如贪婪和怒火,就会在心理上显露...本真面目。只有万里无云时,我们才能看到浩翰无际的湛蓝的天空。如果心灵总被欲望和思绪的浮云所遮蔽,我们就不会感受到心灵本身,只能感受到遮蔽心灵的云层。[1](p.16)沃希等认为:“静修是指培养注意力...
郭永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0750440.html
-
得多,这是因为佛教特别注重智慧的培养和发展。一个缺乏智慧的宗教,或智慧性质不很高的宗教,是不能升华其信仰者的文化水准的。 在这些不同方面的佛教性质之中,只有一方面,是真正的佛教徒所应该注重的,那就是...、定、慧的修行。首先培养道德的净化,遵守戒律,由戒再生定。定就是定学,即正念或正定。正定的修行是一种精神集中训练,一心专注,意净心定,那么心就可齐备的负起任务。从这净化及正定的心,甚多的智慧和清晰的...
佛使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24242857.html
-
或许我们应该先对如何发展这种了知或智慧加以探讨。这种智慧的培养必须用三种方法,藏文名为topa、sampa与gompa。topa中译为闻,意思是听闻、学习;sampa是思,加以思索、考虑;而gompa...我们可以从佛陀的生平中看出,他从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来教人,从不使用他是佛陀——一位证悟者——的权威,他教导别人时从不说:“你错了,而我对了!”虽然有时他用自己辨识的智慧指点出这条路是对的而那...
创巴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30445865.html
-
苦,而想要脱离此苦,唯有从智慧的培养与心灵的超越才能获得。此乃佛教之所以被目为“出世”的缘由,因为其所追求的是彻底消除轮回的涅槃,其所采用的方法著重于个人的自我修行与超越。所以即便是大乘佛教,有其无限...解决众生痛苦的根源,开启众生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而实相=空相,因此诸佛的慈悲又称为无缘慈悲。 三、孟子“恻隐之心”的心性论发展 “恻隐之心”与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合而统称为四端之心,这四端之心通常是...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446196.html
-
慈悲与智慧的培养、基本规仪的确立、道心的建立……等,除了著重心态的建立,以及观念的涵养,也不忘教导出家人所应重视的种种身、语、意细行。在这一场场的开示中,圣严法师除了有语重心长的殷殷叮嘱,也常常借由一则...如何赋予现代佛教新生命、令佛法得以传承,是圣严法师兴办僧伽教育一贯的宗旨。由于对于僧伽教育格外重视,法师每学期几乎每周都会亲自为这些准备出家的学僧开示,时时叮咛,谆谆教诲,培养众人成为宗教师应有的精神...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4048254.html
-
精神,此“觉之教育”简而言之,可分二途:一、妙慧觉性底施教,二、觉明悲情底发挥。以此二途统摄法界(十法界尽一切有情众生的世界),不分中外古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智慧与悲情之培养与善导,乃人类教化自我...。……为中华文化复兴,佛教思想重振,若思50从推广佛教真理对社会人生福祉,则必须培养人才,提高佛教社会地位,所谓德学兼修,自我调摄,不只为佛教复兴,而且对社会人心善良和慈悲智慧的影响,是今日对佛教教育...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044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