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那识●作者:黄忏华居士
一、举体出名门
第七末那识,无始以来,与第八阿赖耶识俱起,常恒相续,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本质,自于识上别变相分而缘之,思虑量度为我为我所属,确执不舍。此识思量所缘境之作用胜余识,具恒审二义,故名意即末那。此意(末那)即识,故名意识。此识与第六识同名,诸经论中,恐此滥彼,但名此第七曰意,名彼第六曰意识,故识论之译本,存末那之原语。但虽同名意识,而立名之意义有别。...
黄忏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4848263.html
-
一、 释题目 末那识是佛教唯识学上的专门名词。唯识学上把人生的心识大别为八个,末那居其一,“末那”此译云“意”。倘就广义“意”的范围来解释,即能概括其他的七个识都叫做意;若就狭的意义来解释,则唯指恒审思量的第七识。本文内是指狭义末那而言。然此末那通常的哲学家固不知道,习小乘者亦复茫然无知,只认第六意识而为末那。兹据胜智等流的圣言量而来辨别他。 解决意及意识的区别,最简单而爽快的办法是用六离合...
默如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4142660.html
-
问:寻伺之分别,是否六识依根对尘曰寻意识依末那识分别细察推量曰伺。请示。
范古农答:寻伺但于意识缘境时起作用,不关前五识也。寻则急而粗,伺则徐而细。此其分别也。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03012702.html
-
第七识与假悟 作为完整开讲,我将会接着整理末那识和第八识细微内容和分别,这些都是行者在实际修行中将要面临将要经历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把发现第七识的根当作开悟,我们接下来就说说第七识亦即小乘佛法所说之意根。末那识,由如来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为末那识。 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 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2265111.html
-
济群法师答:
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则讲八识,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
心、意、识三个概念,虽名称不同,有时也会通用。当它们分别使用时,心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为积集义,储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意是指第七末那识,为思量义,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根源于第七识...
济群法师答
何为心、意、识?|济群法师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1378071.html
-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2955528.html
-
(二)阿陀那识即末那识之非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只有“意”名,而无“末那识”之名,按照传统唯识学的解释,意就是末那识,若通读该经全品,似乎并未解释“心意识”之“意”,也因此有了以下几种...中的“意”就是阿陀那识。真谛的这种说法,一直为中国佛教学者所宗,直到今日海内外学者也多有主张此说。如印顺法师说:“……《解深密经》之阿陀那识为依止,确指末那,无犹豫余地。”[36] 笔者的主张与上面...
张化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1044131.html
-
赵朴初答: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甚至后来瑜伽系的学者也有删去第七、第八识而只谈六识的。但主张阿赖耶缘起论的人认为阿赖耶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的,这与一般灵魂的意义不同。好像远望中的瀑布,看上去以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样,把极其急速而微细的迁流变化的阿赖耶识,认作是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或叫做灵魂)的存在,这是错觉。这个错觉,就是末那识。唯识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执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001310803.html
-
根据唯识观点,我们有八个识,分别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修行过程中,首先运用的是第六识,这也说明修行是从分别、造作入手。因此,第六识和第七识在初地、二地已开始转依。而前五识和第八识则要到成佛阶段,在金刚道后才能转依。简言之,在修行转化心念的过程中,心识的转化是有先后次第的。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3378091.html
-
末那识;识是认识、分别外在和主观事物的直接工具,是以阿陀那识所持之种子生起的,依种子与现行的“相熏相生”而无间地认识诸法,在《深密》中是指眼耳等六识。 关键词: 心 意 识 阿陀那识 阿赖耶识 本识论 轮回说 末那识 认识论 意根 种子 绪 论 心、意、识在佛法中既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也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无论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乃至后来的瑜伽...
张化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244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