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之一字,人若体悟本来无一物,一切惟心,万法惟识,我之一字当体即空的道理,根尘脱落,无人无我,同归于寂,苦从何来呢?然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朝山之举即是克除我执的理事一如之最佳法门。
在世人看来,能...
半梦半醒之间
|水岩寺|朝山|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5/2316274023.html
-
。所谓“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请问佛是什么?不是明心见性又是什么?
该宗更进一步说:“入三摩地,斯为第一。”请问什么是三摩地?三摩地即三昧也。念佛证到三昧,即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时脱落,也即是根尘脱落、能所双亡的时节。念佛念到这步田地,即是宗下桶底脱落,明心见性的时节。到这里还有什么净和禅呢?所以说净就是禅,禅就是净,禅净不分家也。
对下根人,不须和他多说甚深禅理,只教他放...
元音老人
|元音老人|明心见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8/1311595401.html
-
延寿言:“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无性为体,攀缘思虑为相。”由此便知,众生本性被六根所偷,六尘所盗,致使真心不显。若行者做到内不依根,外不逐尘,根尘脱落,则六根...
通智(能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14439412.html
-
第六印成就一切菩提事业。如此行法,全是菩提心的实际修持,现依心中心密咒密持心中,不持而持,能所皆空,从心咒不二而至于根尘脱落,胜义菩提心即由此而开矣,谁说心密没有菩提心呢? 因为心密以禅为体故,非常...
宋智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2262546.html
-
还不算大自在,你不但不受干扰,而且还能善加利用五欲六尘的世界,这个才是大自在!禅宗讲的“根尘脱落”,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根尘勾结,是非风起。当你的眼根与外面的色尘不再有联系,...文化节的主题是:自在人生,慈悲情怀。自在人生,不是说今天有得吃喝玩乐,随心所欲就自在,而在于你的根尘是否脱落?世间的五蕴是否还干扰你?
人生自在之后会有一种感受:生命,本质是痛苦的,没有痛苦的不是...
达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1141665.html
-
自信,始悟对治法之非计,以仍有此心,二见终未泯也。特念学佛根本当不在此,多生习气,非真参实究、从见性下手,不到根尘脱落时,此病断难拔除。又经十年,才做到见美食可以不馋,凡荤素见,功德见,名心喜心,或可...
王骧陆著
|杀生|素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1/11215619980.html
-
净土到底一天到晚在做什么事,是贪图五欲,忙于私利,还是想在颠倒糊涂中混世过日呢?可知,净土宗的人反对一心不乱是没有理由的。理一心不乱虽然比较难些,但如能念到三际顿空、根尘脱落、灵光独耀的时节,也就是因...
宋智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65439791.html
-
、思维概念统统抛却得干干净净,直下看住“无所求、无所得、无我、无人”的根本,于此“无所求、无所得”的千钧一发之际,猛然触到现实世界的一尘一物,顿时根尘脱落,山河粉碎,大地平沉。六根门头放大光明的就是自家主人,此时的世界也就是实报庄严净土了。何其迅速?何其安逸?
4、常寂光净土:又称理性土。为全然断除根本无明的佛陀之住处,也就是妙觉究竟果佛所居的...
达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5941651.html
-
不知饭,功夫纯熟,根尘脱落,大用现前。这与念佛达到能所双亡,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因为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 如,一如无二如,有何差别?所以虚公曾赋名句云:“问余终日浑何事?一句...
蔡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2250769.html
-
即是向内不要依靠自己的六根,向外不要追逐外在的六尘。根尘脱落,识则无从生起,继之始终执著第八识为自我的第七识也就无影遁形。此时,在第八识中所有的习气烦恼就无法生起现行,然而本自具足的清净心就会自然呈现...本自具足的清净心。 清净心不能显现是因为我们执著自己的根身,器界。 根身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器界是说与六根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之外在六尘以及因根尘而生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
通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267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