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敦煌文学的性质、范围和研究对象 吴格言 [兰州]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129-135页 -------------------------------------------------------------------------------- 【作者简介】吴格言(1964-),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
吴格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84958416.html
-
林世敏序
佛陀的格言
一、宁静
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
陈柏达居士选译
|格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1229071349.html
-
格言,在弘一大师一生的道德修养中,起过重大作用。他很重视格言。
所谓格言,据台湾《中文大辞典》解:“言可以为人准则者曰格言,多指砥砺行为之词。”弘一大师生于“诗礼传家”的官宦门第,童年时期就很注意道德实践,因此,他对指引人们道德修养的清金缨《格言联璧》,早就认真阅读了。尝自称:“余童年恒览是书。”(见...
徐正纶
格言联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09305687315.html
-
引言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所谓是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也。
《格言联璧》
[清]金兰生先生编述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
佚名
|格言|格言联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09215987314.html
-
《格言联璧》
[清]金兰生先生编述
接物类
事属暧昧,要思回护他,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
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
[译文]:属于人家的隐私,要想着维护,不能有一点说坏话的念头。对于贫寒卑微的人,要想着礼遇他,不能有一丝傲慢轻视的态度。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著口。
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
[清]金兰生先生编述
|格言|格言联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8/04333887803.html
-
《格言联璧》
存养类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译文]:涵养虚心便是做人学问。去除烦恼心性自然祥和。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译文]:存养人性的功夫,要像春天一般温和。省察自己的缺失要像秋天身般严肃。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
然而生意未尝...
[清]金兰生先生编述
|格言|格言联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8/18301788040.html
-
《格言联璧》
[清]金兰生先生编述
持躬类
浓于声色,生虚法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
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译文]:纵情于声色虚怯病,热衷于财货生贪心病,嗜好功名生虚伪病,看重名誉生矫情偏激之病。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
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
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
[清]金兰生先生编述
|格言|格言联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8/19370288437.html
-
人生格言欣赏
文、选取格言
编辑、秋枫韵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
*善于反省的人才,是最高明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够躲避痛苦的最好
办法,就是把为自己利害的“念头”抛开。
*有些人常常在...
佚名
|人生|格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4/0751318637.html
-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何难, 退一步自然安稳,忍一句自无忧伤。 让他三分何等清闲,忍耐一时便是神仙。 青山不管人间事,绿水何曾说是非。 有人问我红尘事,摆手摇头总不知。 须交有...
佚名
|修养|格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6/0654584552.html
-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业,须向薄冰上履过。
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子。 品以行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
佚名
|格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3/233627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