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行,尼纳拉玛法师解释禅定与内观都是依据他自己的实际经验,并与巴利经典和释论内容一致。在解释三种定,他说:“心清净可以分类为三种定,近行定、安止定和刹那定。前两种定是透过宁静的方法,后一种是透过内观...的十二位大师都明白的叙述或指示,不需要培养任何禅定也可以修内观;有些教导内观,仅仅依赖刹那定(Khanika)及近行定(Upacara);其他的教导寂止禅与内观,但强调不从禅定去修内观。禅修者可在达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5346077.html
-
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下) Ven. Visuddhacara 编辑 /郑(木百)青 译 班迪达法师(Sayadaw U Pandita) 班迪达法师(1921年生),曾经受教于马哈希...工作足以证明这一点。几乎所有他的著作都是有关内观,他所有的开示与讲经,从未忘记将内观带入主题中,劝勉人们去注意他们的身心状态,是为了从轮回中尽快得到解脱。他有两册用缅文写的如何修习内观的书,页数超过一千...
Ven. Visuddhacara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3248835.html
-
止与观:大师们怎么说?(上)
/Ven. Visuddhacara 编辑 郑柏青 译
有名望有经验的佛教禅修大师们,一般都同意禅定(Jhana)并不是修内观(Vipassana)...,并与巴利经典和释论内容一致。在解释三种定,他说:“心清净可以分类为三种定,近行定、安止定和刹那定。前两种定是透过宁静的方法,后一种是透过内观方法来完成。刹那定具有像近行定一样强的精神单一化,因为它…...
Ven. Visuddhacara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5947412.html
-
欲知法门,当知一切功德、智慧,并在禅中。如《摩诃衍论》云:若诸佛成道,起转法轮,入般涅盘,所有种种功德,悉在禅中。” 不过,在较后来的《小止观》中,当论及止与观、定与慧的关系时,智颉即已开始跳出“由...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 《小止观》中的这段话常为人们所引用。严格说来,这还不是智额对止与观、定与慧关系的最究竟的看法。依照代表智颉...
张风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03153719.html
-
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内心历历分明(观),故称为止观。
即是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静。定慧与戒为佛教徒重要实践德目。因止而生定,因观而发慧,有相得益彰之功。
离止无定,离定无止,不一不异;离观无慧,离慧无观,不一不异,阿含经对此多有论说。
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天台宗智顗大师,...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502112899.html
-
文化精髓,以“安住当下”为主题,形式多样,既不失清净庄严,又不离轻松活泼。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禅修打坐、赏茶品茗,座谈交流,并配合以某部佛教经论与现实人生关系的研讨。希望以此活动为契机,使每位参加者在活动中体会到止与观、禅与茶、经典与打坐、生活与修行的有机结合,从而学习如何将禅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每日生活工作中均体验禅悦一般的清凉与安详。
本次活动的经费采用由善信资助和营员个人自愿承担...
大连观海寺
|大连观海寺|禅修||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6/1037264456.html
-
,譬如,安般守意的禅法,分为“数、随、止、观、还、净”六个阶段。但在大乘禅法里,止与观这种层次上的差异就不复存在,被认为是“体性不二”的。在智顗看来,“止亦名观,亦名不止;观亦名止,亦名不观”【智顗《...大正藏》卷四六,1c~2a。】。
在“圆顿止观”里,止观的层次差异,只有逻辑上的先后,就其根本而言,止与观“体性不二”、“纯一实相”,彼此相即,并没有物理时间意义上的先后关系。
北宋复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41953403.html
-
人的本性,认为人心本性自有般若之智,只要识心见性,便能觉悟成佛。
这样,禅宗以禅命宗,就不是偶然的了。因为“禅”的本义即包括了止与观、定与慧两个方面的内容,被认为是“定慧之通称”[1],而止与观或定与慧都离不开自心,定为心定,慧乃心悟。因此,中国禅宗特别继承发展了印度佛教对人心的关怀,突出了“心”在解脱中的重要地位,把...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42164224.html
-
藏》卷46第476页下。) 不过,在较后来的《小止观》中,当论及止与观、定与慧的关系时,智凯即已开始跳出“由定发慧”、以定为本的路子,而是强调“止观双修”、“定慧力等”,他指出: 当知此之二法,如...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藏》卷46第462页中。) 《小止观》中的这段话,常为人们所引用。严格说来,这还不是智凯对止与观、定与慧关系的最究竟的看法。依照代表智凯成熟时期的“圆顿止观”学说,止...
张风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5042383.html
-
止观概述 内容提要 止与观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禅法,智顗以毕生精力宣扬“摩诃止观”,提出了“止观相即”的原则。本文进而揭示“圆融相即”与“互具相即”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体现在智顗“三谛圆融”与“一...两种方式:圆融相即与互具相即。 一、止观相即 止(samatha),音译为奢摩他,是止息妄想的意思,想要达到止心不乱的禅定;观(vipasyana),音译为毗钵舍那,是观想诸法的意思,从而获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5050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