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贪则生嫌恨之心,嫌恨即是瞋恚。与嫌恨相对的即是爱觉,爱觉转深即成愚痴。贪、瞋、痴三毒成就,忧悲恼苦即相应而生。忧悲恼苦是生死因缘,久轮生死即不能出离。所以修禅必先断欲。
“欲”能生“三毒”,而三毒又能衍生“五盖”。这五盖能盖覆心性,使善法不生,而恶法却日见其增长。所谓“五盖”者:
一是...
许智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52165909.html
-
他说:大夏在汉朝西南,身毒又在大夏东南,据我推测,身毒应该离蜀不远。现在我们到大夏去,千难万险。羌人讨厌我们,匈奴抓捕我们。如果走四川,则既便捷又安全。
这就是张骞向汉武帝报告这个信息的目...完成。但是,他却向汉武帝报告了许多当时西域国家的情形,其中就有这样的情报:他在大夏(大约在今阿富汗),看到了中国四川出产的竹杖和布,问当地人这是从哪儿来的,大夏人说,是他们的商人到身毒买来的。
...
沈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115385845.html
-
贪欲为“三毒”(贪、嗔、痴)之一,而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为根本烦恼之首。佛教修行,首先即须祛除此三毒。当然,佛法的最终目的,要当销融一切欲望。
佛门中提醒世人注意“欲无常”。《中本...。”又作“鳱鴠”,《淮南子·时则》:“﹝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鳱鴠不鸣。”高诱注:“鳱鴠,山鸟。是月阴盛,故不鸣也。”《文选·枚乘<七发>》:“朝则鹂黄鳱鴠鸣焉。”或作“鹖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3578770.html
-
业,还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各种各样的颠倒妄想、分别执着,这些都是造成苦的原因。 佛教又常常把这些概括为贪、嗔、痴三个方面,称之为三毒,佛教的这个概括我觉得是相当精炼的。贪主要是欲,主要指生理上面...愚昧。在佛教看来这种愚昧、无明就是一种执着,一种认死理。这三毒又可以分为两类,如贪和嗔属于烦恼,痴则属于认识方面的,所以前者叫做烦恼障,后者叫做所知障。在佛教看来,这两个障中,烦恼障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0041581.html
-
乐之道则一无所知。“我”就是这样引起贪、嗔、痴三毒,而三毒又带来轮回之苦。“我”若不予根除,轮回之苦即永不会减。根除之前,苦将不断出现。我们目前所受之苦...出了毛病时,诊断病因的方法有多种。当一位西藏良医无法立即诊断出病因,而病因和疗法又都有十种可能时,他就拿十个小罐子来,把病人的尿液放入,再在每一罐中各加一种不同的药。经过熟练的观察尿药混合所产生的结果...
泰·锡度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1444560.html
-
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种智之障碍,故称智碍。 □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指闻思修三慧。其中,闻慧为三慧之因,众生若受持转读,究竟流布诸经藏,则生慧,依此闻慧则生思慧,依思慧则有修慧。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0551969.html
-
各种各样的烦恼,各种各样的颠倒妄想、分别执着,这些都是造成苦的原因。 佛教又常常把这些概括为贪、嗔、痴三个方面,称之为三毒,佛教的这个概括我觉得是相当精炼的。贪主要是欲,主要指生理上面各种各样的追求;嗔...这种愚昧、无明就是一种执着,一种认死理。这三毒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烦恼,如贪和嗔,痴则属于认识方面的,所以一个叫做烦恼障,一个叫做所知障。在佛教看来,这两个障中,烦恼障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克服,而所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226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