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断除自己不善的习性及行为,於是「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减;,即称为痴法:反过来说,即知即行,痛改前非,於是“吾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减」,即称为慧法。 (四)现乐,当来亦受乐报:足指有些人...
周勋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31065785.html
-
数十年如一日,人虽老了,却不变初心,实为稀有!假使每个比丘都能像你,则我法存;若是很少有人像你,则我法减。你真是可敬的护法僧人啊!”后来迦叶尊者被簿法为西天初祖。 (头陀行类今之杂务等若工作) 2、...
林凡音改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34364720.html
-
的一切,不仅只是心识的变现,它——就是由心所生的。经中曾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减。”法是什么?法便是指宇宙的一切事物。宇宙的一切事物,明白地说,就是由我们的心所生起的。“境由心生”,是大乘...
幻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23464115.html
-
下品下生。 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减。」一切有情起心动念,便种业因。一念善便与天堂相应,一念恶便为地狱铺路,一念净便种净土业因。是以,三界大道佛国净上,不离当念。如前所述,心念的力量,是...
李杏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281174219.html
-
经言:「清净法中,不见一法增」,「烦恼法中,不见一法减。」
(A)《大正》四六.六四六页下。
(B)出典不明。
(20)「如似穷子,实从父生,父实追念,但以痴故,不知己从父生,复不知...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0641203.html
-
第四双三十六,除三离摄三十三法。 27.第一双三十八法减五,等于三十三;第二双三十七减五,等于三十二;第三双三十七减五,等于三十二;第四双三十六减五,等于三十一。 28. “大心”是指色界、无色界心...
阿耨楼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82442085.html
-
,凡圣不俱,是以经言:“清净法中,不见一法增,即是本具性净,非始有也,“烦恼法中,不见一法减,”即是本具性染,不可减也(《大正藏》第46卷,第646页)。所以众生与诸佛,在本性方面,完全没有差别。其中...
中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54060566.html
-
不断等。其实道理诸法实相。不增不减。本来不动。是故经言。菩萨法中。不见一法减。清净法中。不见一法增。是其事也。有人说言。如是等经文。约即理说。非即事说。若约三乘方便教门。合有此义。若依一乘如实教门。不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2769600.html
-
便是自由人。
百丈怀海上述回答的核心意思无非是“心生种种法生,心减种种法减”,“心如虚空,不停留一物,亦无虚空相”,自然也就无所谓罪业与罪报。“有罪无罪,事在当人”。这显然是大乘戒律观的表现。...
黄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12779488.html
-
染熏息。故称曰转凡。净业起故说为成圣。然其心体二性实无成坏。是故就性说故染净并具。依熏论故凡圣不俱。是以经言。清净法中不见一法增。即是本具性净非始有也。烦恼法中不见一法减。即是本具性染不可灭也。然依对治...
慧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188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