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毗达磨泛论 作者: 吕澄 吕澄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5册 (原刊内学第二辑) 1978年11月出版 页183-205 -------------------------------------------------------------------------------- . 183页 一、阿毘达磨与小乘派别之关系 佛典三藏,阿毘达磨居其一。究其...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074032.html
-
壹、因明之历史
一、因明之创始 因明之创始者名足目,为印度六大哲学派第二尼牙耶派之开祖。其时代疏称劫初,据今世学者之考证,劫初当即有史之初,大约在今五千年以前也。当时,足目于因明论如何研求发...
太虚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00338009.html
-
隋唐佛学思潮泛论 隋唐佛学思潮是我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的兴起,不仅展示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强烈生命力,而且从特定角度推进了中国儒家之学、道家之学在理论上进入更高境界。正是基于这一点,紧随隋唐佛学思潮之后,出现了宋明理学思潮。宋明理学虽以张扬儒家义理为旨归,却在思维理路及其方法方面,吸取了佛、道的智慧之果。因此,从本质上说,宋明理学是儒、佛、道三教一体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3269606.html
-
佛教,当然是「正法」中心的。然佛法宏传于人间而成为佛教时,正法就流布为「法」(经)与□尼(律)两大类。这二者,有他相对的特殊性能。大概的说,这是智的与业的;义理的与制度的;个人的与团体的;契真的与通俗...
印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1339588.html
-
佛教泛论(二) 原著:宇井伯寿 中译:释 依 观第二节 传记之润饰 如前文所述,印度人通常有不要求纯传记的性向,尤其对于大人物,一般都以一种宗教性的眼光看待,因此,所呈现的传记,多少不免混杂了传说或神话成份。佛陀是人类中无以伦比的大伟人,是一人格感召力极为强烈的人,就亲受其感召的人而言,相信佛陀之人格中存有某些超乎常人的成份,是当然又必然的。佛传皆是由弟子或信徒所传出,所以,此信仰之成...
宇井伯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0868623.html
-
佛教泛论(十九) 原著:宇井伯寿 中译:释依观第五节 业感缘起说 轮回说是基于业报的思想而成立,在论及吾人业之因果时,必然会成立轮回。更且进而以之为事实,若是如此,则业的因果律也是事实。佛教主要以人生的生存为问题核心,因此对于业,承认其重要性,将之置于学说根柢。然而根本佛教不承认轮回为事实,因此也不说业的因果律为事实。若认为因果是事实的话,必然会将因、果视为实体,然而根本佛教并不是视一切为...
宇井伯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747088.html
-
佛教泛论(一) 原著:宇井伯寿 中译:释 依 观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 第一节 传记 我们将释迦牟尼 (Sakyamuni) 所说之教法称为佛教; 因此,也将开 创佛教的释迦牟尼佛称为教主。 如同印度一般惯例,教主的传记也被赋与神话色彩。印度人对于伟人,通常视为神之权化而附之以超越常人之能力;因此,在言及其人行传时,必言其言行异于常人。若果有...
宇井伯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20169338.html
-
佛教泛论(十八) 原著:宇井伯寿 中译:释依观 就此十种一一加以简单解释时,杀生是断其命根,令不相续;偷盗由于是指取未被给予之物,故云不与取;邪淫是干犯性方面的道德;妄语是以染污心讲说与实际相异之话语,诳骗他人;恶口是以染污心用非爱之语骂他人;两舌是以染污心发中伤离间之语;绮语是以染污心作佞、歌、邪论等;贪是对他人财物起非理之恶欲,意欲占为己有;嗔是憎恚他人,欲加伤害;邪见是拨无三世因果之理...
宇井伯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747087.html
-
佛教泛论(六) ■原著:宇井伯寿 ■中译:释 依 观 第四章 三身说 第一节 报身与法身 佛教的修行法有种种,取要而言,不外是智慧的磨练。智,特称为无 漏智或出世间智,是完全脱离烦恼杂染的纯真清净之智,是解脱涅槃的内 容,佛陀的等正觉即此。这样子的智,不仅是佛陀,连其他各种阶级、各 种种族的人都能证得。这样子的智,即是无漏智。无漏智必定是以禅定为 基础,发之于禅定之...
宇井伯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0968624.html
-
佛教泛论(七) ■原著:宇井伯寿 ■中译:释依观 第五章多身说 第一节十身说 佛身的分法以三身说最为常见,而在种种诸说中,有只立一实性佛的一佛说、生身与化身或者生身与法身的二身说、将三身中的自受用智与他受用智分立的四身说、将应身与化身分立的五身说,或于五身之上加上生身而成六身说等。然而种种说法在思想上并不含有什么重要意义,数量多寡只是依注释家所好而增减。因此,虽有多身说存在,但无妨视为...
宇井伯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106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