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45篇,用时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观止

    ,渐渐的心也可以凝止了。而因功夫已稳定则充实之感渐强,定力加深,心念止而清晰。若能安住持续,进入亦非难事。但至此而仍为止或之功夫。若止于此而观慧未发,尚非佛法禅修之目的。还需再进一步!尔然小品 ...

    继程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5945307.html
  • 出三界

    而分为四禅,共十六天。(三)无色界,此界众生具有受.想.行.识而无物质、形色之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无身体、房屋、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此界众生由临终时入禅定而化生,依禅定的深浅而分为四天。  三界是...出离生存界,到达无生无死。  出三界就是达到寂静的涅槃界,“涅槃”是依修习戒、、及观察现象界的无常或苦或无我,而灭尽一切烦恼,涅槃的“界”只是形容词,它是无实质的山河大地、日月、方位、样貌,也无心识...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5452589.html
  • 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   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   黄 国 达 ...),则现代人普遍染着尘境,无力超离,如以污洗污,难以清净。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心力放在根与境的区分,当下就可以离境不染),内可观心(随着六根,溯及心识),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也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849589.html
  •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或见到的降神现象。   如果是在中,一定不是非有心、非无心、非有境界、非无境界,不会有佛菩萨出现的情境;这种境,应属于类似做梦的状态。人在睡熟而将醒未醒之际会做梦,将要入睡之前也会做梦,...发生的事,鬼神帮不了忙,预知于事无补,只有善恶勤惰的因缘可以改变;若非大善大恶,不能改变业、果,只要尽心尽力,为善去恶,行佛所行,言佛所言,学菩萨所学,未来的命运就操之在己。   在人类的一千个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5053312.html
  • 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黄国达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   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  修行的法门很多,各...以污洗污,难以清净。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心力放在根与境的区分,当下就可以离境不染),内可观心(随着六根,溯及心识),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1854535.html
  • 跋:转迷成觉的最后求证

    此时启动自己的锐利悟根,也不须经由任何方便法门,当下就可证悟“体用本空寂”,即“当体即空”的境界,如此证悟“真空不动”的自性,就是真正证得了清净本性。  一切法门的修证成就,都是通过戒、、慧三学来实现的,所以“修定’’乃必经之途,任何法门高层智慧的开启,都是在中完成的。其表述方式有多种:修定、坐禅、禅定、止观、、甚深、无上等。这是任何法门的高层次修法必须经过的方式,是证悟圆成究竟佛法...

    陈泉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80263853.html
  • 圣严法师答:古德云:‘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有时心中一片空灵,连一句佛号的念头也提不起来,是否即保任空灵状态?这里指念十方佛,是否有取代杂念的意思?

    不觉处于空灵状态,是为正途;否则,若滞于空灵──例如‘光音澄湛,空旷无涯’的觉受之中,尚未真入,仅胜于轻安境界。   第二种方法,即是用参话头的工夫,打破空灵状态。若由...四祖道信,即曾引用《文殊说般若经》的专念一佛名号的一行三昧,非关净土,目的乃在由发慧。散心时念佛名号,实乃无上妙法,念至无佛可念,可能出现空灵,亦未必出现空灵。 --------------...

    圣严法师

    学佛群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321411771.html
  • 无上密“双身法”揭秘

    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特殊规律,达到散乱分别意识息灭的状态,激发深层微细智能,虽不合常规,为什么就不能采用呢?何况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密宗的发明,也是佛法固有的证悟方便法门之一,出于《华严经·入法界品》,...显密,净化心灵是终极目标。但在净化的手段上有小乘的绝对禁欲行、菩萨乘的非禁非纵五欲行、无上密的以欲为道行为等,视众生的根器而,并非一成不变。  佛法的智慧和方便在于,首先使佛法适应众生,然后再使众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0258965.html
  • 人间佛教与佛法的出世间修证

    虽然不着重修习属世间禅的四禅八,不刻意为急求个人解脱断尽烦恼,但发菩提心,修大乘道,广结善缘,从事说法教化的社会活动,其行径与一般急求解脱而精修定慧的小乘比丘,颇有不同,不为僧团中的多数人所赞同,...依据。   对于弥勒比丘公案,印顺法师的解释基本着眼于俗谛,说不修禅定并非完全不修禅定,而是不入。不断烦恼,是修大乘道的菩萨敢于入生死中,故意“留惑润生”作再来人间受生度人...

    陈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23167507.html
  •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从《复归佛陀的教导(一)》谈起

    的关键在于“知法住”(即“法住智”)。此外,“先知法住”的“先”,也可能有“优先性”(priority)的意思,意指“法住智”的追求,在解脱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相较之下,对于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而言,...有所谓解脱道的认识;换言之,解脱的“道”和“果”并不需要进入,关键在于慧见的成就。[29]另外,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为英译巴利藏所作的注解,亦提到了相近的解释。菩提比丘在注211...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345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