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戒律是两条腿,所谓“慧目、定身、戒足”。这是从三学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讲,实践就等于是两条腿,理论则好比是眼睛。从禅宗修行的目标来说,“理悟”是眼目,“事修”则是两条腿。 能够从理上懂得我们每个人自己就是佛,懂得“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佛向自心求,莫向心外觅”这个道理,并且能够说得出个子丑寅卯来,这叫理悟,或者叫解悟。理上有所明白,如果在事上不修,还是不能起作用;烦恼起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1447773.html
-
净慧法师开示——理悟与事修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但由于他没有腿,所以不会有什么成就,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的目标来说,“理悟”是眼目,“事修”则是两条腿。
能够从理上懂得我们每个人自己就是佛,懂得“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佛向自心求,不向心外觅”这个道理,并且能够说得出个子午卯酉来,这叫理悟,或者叫...
净慧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52388637.html
-
如本法师答:佛教(梵语Buddha-sasana)贵在解行并重,理通事修,理即是道理,孕育著人生宇宙广说层面,学道著应该契悟,不能丝毫含糊,一一洞彻事理真理,使内心无惑,这是由理而顿悟,顿悟并非证悟,顿悟到证悟尚有一段距离,必须实践事相以透理,事相的圆满即是道理的圆满;若仅是道理的内心通达,而不透过事相的修证,则永无证成菩提可言,顶多成为理悟或顿悟的一环,尚未成熟理事不二法门故,因此说,理虽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295512058.html
-
使自己的内心清净。三毒尽,三界出。“诸行无常”是理悟,“诸法无我”是证入,“涅槃寂静”是道果。在理上符合“三法印&...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22178034.html
-
中本想力避“悟”字,无奈宗下术语离之难言,所以我一边用之,一边在大量有关祖师禅的帖子中始终如一地阐明我对“悟”的义解和归类。我常用的相关词有“理悟”或初悟(解悟)、证悟(境中起解)、开悟或顿悟。我在...充其量只是理悟——入境中解悟“空”理,依心境上说,此空即“无所住心”。其二,既未能开悟,又有何用?一般说来,心在(根尘识相应)——却又无所住,这是矛盾的两极,常态下无论如何伺察思辩,都无法圆融透解;但在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2156653.html
-
出了法师的寮房,我们经过了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这口井每到秋天就会冒出烟雾,很是神奇。
鸠摩罗什大师舍利塔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参拜鸠摩罗什大师的舍利塔,愿大师加持弟子多多理悟...
赵明觉
|西安|终南山|草堂寺||
http://www.fjdh.cn/bnznews/2005/08/204415742.html
-
智,已明“见性即佛”之理,可以说是“初悟”或“理悟”,尚须明师勘验、提撕方能过关,故五祖惊叹之后,嘱去糟厂“破柴踏碓”,其中安无涵育保任之用心哉! 其后, 与神秀之对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3956675.html
-
无心相而入三昧,溯为中国禅宗之法本;即烦恼而成菩提,直取人间佛教之精髓。以般若无我之利剑,断烦恼之魔扰;以慈悲济世之愿行,导众生之欲迷。若如理悟入、如法修行,即可以心转物,以心挽劫。证其智慧者,大而圆...
肖黎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5068410.html
-
。证得了登地菩萨或阿罗汉。但按佛陀要求还不彻底,还不究竟,如继续求证,这个条帚和法剑会变成“法执”而障碍理悟进程。所以还要舍得把依止过的“法剑”和“条帚”(各种修法)放下,而且一定要放得下,这是修证...是非、成败、苦乐、欣厌、得失、取舍之二边境界,惟有当前了了分明实实在在之一念称为“实相”。“中道即实相,实相即中道”,修行者由心安住一分钟的“中道实相”, 可以称为“一分钟的佛”,经由不断的事修与理悟...
满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046970.html
-
阿罗汉。但以成佛的要求来看,还不彻底不究竟,如继续求证,这个“笤帚’’和“法剑”会变成“法执”而障碍理悟进程。所以还要舍得把依止过的“法剑”和“笤帚”(即各种修法,亦包括金刚学人成就的本尊观)放下,而且...得失、取舍之二边境界,惟有当前了了分明,实实在在之此一妙觉称为“实相”。“中道即实相,实相即中道”,修行者由心安住一分钟的“中道实相”,可以称为“一分钟的佛”。经由不断的事修与理悟,最后任运安住于“中道...
陈泉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8026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