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家居清洁理念中,所谓“洁净感”不只是一尘不染那么简单,它还包括空气的清洁感、软装饰的简约意念和不受任何污染威胁的安全。
也许你已经意识到现在的生活环境不比以往了,健康“杀手”...化学制剂中一般含有苯和汞等毒性化学物质,会刺激肾上腺素过多地分泌,并提高心脏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致使心跳加快、无规律,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心脏病,甚至死亡。
厨房里肯定少不了各种洗涤用品...
君合
|健康|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1455297036.html
-
1、空气清新剂
空气清新剂大多含有苯酚。人体吸入后,会产生呼吸困难和头痛,并刺激眼睛。接触皮肤后,还可能导致脱皮,引发麻疹。
替代方案:用自然方法清新空气,...
君合
|健康|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3202793274.html
-
2009年1月19日,福建省厦门市闽南佛学院众缘爱心小组成员,在教导长达源法师的带领下到翔安区慰问20户贫困户,并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祝愿他们新春快乐,六时吉祥。
佚名
|闽南佛学院|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1/12282734389.html
-
5月19日,受会长圣辉大和尚委托,通灵法师、果瑞法师一行来到福建省南靖县,我会与福建省慈善总会联合助建该县慈善服务中心(即慈善超市)10万元善款。
南靖慈善超市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全县的低保户、五保户免费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解决了大部分贫困家庭的温饱问题。捐赠仪式结束后,通灵法师、果瑞法师以及省慈善总会的兰会长参观了慈善超市,看到丰富的生活用品,大家由衷的为那些低保、五保户感到
江滨
|助建|慈善服务中心|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5/08472580853.html
-
捐款
参观慈善超市
2009年5月19日,福建省厦门市南普陀寺慈善会通灵法师、果瑞法师代表该会与福建省慈善总会联合助建漳州市南靖县慈善服务中心(即慈善超市)10万元善款。
南靖慈善超市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全县的低保户、五保户免费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解决了大部分贫困家庭的温饱问题。捐赠仪式结束后,通灵法师、果瑞法师以及福建省慈善总会的兰会长参观了慈善超市,看到丰富的生活用品,
佚名
|佛教新闻|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5/21233481336.html
-
捐赠仪式义诊施药
2008年10月7日,福建省厦门市南普陀寺慈善会德鸣法师,果瑞法师,显真法师,静仁法师受南普陀寺慈善会会长圣辉法师的委托,与义诊院的四位医生到该市同安区湖柑村进行了“重阳节”义诊施药活动,并向老人们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药品及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
佚名
|义诊|重阳节|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0/16030530387.html
-
捐赠仪式现场
获助义诊
活动现场
2009年1月4日,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贵州发放团队分别前往贵州省黔南罗甸县为上翁井新村和平岩乡平岩新村上千户贫困家庭赠送大米等生活用品帮助他们顺利过冬。据悉,活动当日,在现场基金会还进行了小型义诊。
佚名
|慰问品|基金会|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1/09174834046.html
-
向比丘尼供养生活用品
合影留念
2009年5月30日,台中广愿寺住持大正法师率领台湾佛教界参访团一行50多人,到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开始了为期四天的参访行程。
当事先得知九华山闵园景区部分比丘尼相当苦修时,参访团成员积极募捐善款,选购部分生活用品,并逐一分发到比丘尼手中。
佚名
|佛教资讯|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6/09485482214.html
-
昨天(5.9),上海同济大学慈善爱心屋成立。这是继复旦、华师大等高校后,上海成立的第六家高校慈善爱心屋。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铁迪为爱心屋成立揭牌。慈善爱心屋将为受助学生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用品和各种帮助。
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同济大学工作站和市慈善义工同济大学分队昨天也同时成立。
【佚名】
|慈善|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5/1017299264.html
-
发放善款发放慰问品
2008年10月18日,南阳佛教文化网与爱心飞扬网站组织南阳居士,到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走访慰问了白土岗、板山坪镇四个村10户条件困难的孤寡老人,为他们赠送了米、面 、油等生活用品,并发放了每户200至800元不等的善款,其中两户特困家庭得到了1000元现金资助。据悉,此次活动是在88岁的苏贵敏老人倡议下进行的。
佚名
|捐款|慰问|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0/1044253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