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群法师答:
以缘起的智慧观照,了知一切皆是因缘假相,如幻如化,无常无我。其中的关键,是将这一智慧审视真正转化为自身认识,感觉它确实如此,必然如此,而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说、用来听的理论。否则,说得...
济群法师
如何以缘起的智慧看待生活?|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4878109.html
-
http://www.fjdh.cn/Item/28256.aspx
-
“什么是正道的生活?”
佛使比丘答:
正道的生活听起来似乎非常容易,其实它有独特的含义,正道的生活方式是不让烦恼得到滋养,或不因造作而起烦恼。因此,除了始终以“空心”生活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了,即是以“空心”看整个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为“我”或“我所有”。
...
佛使比丘
一问一智慧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9283811223.html
-
既然是在家居士,当然还是可以正常地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只要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在五戒允许的范围内。吃素的问题也不定一非要坚持,能吃素当然最好,不能吃素的话,只要不杀生,吃三净肉也是可以的。所以说,学佛对我们的家庭生活是没有任何妨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佛使我们的道德得到了净化,使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升华,这对于维护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有着根本的保障。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93877911.html
-
缘起
时代昌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物质条件、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和提升,而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科技时代,人类却被时尚潮流追赶地越发烦躁、不安,越发地迷茫、困惑,如何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如何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社会竟争当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转化烦恼,超越烦恼,并具有圆融无碍的人际关系,是当今人类面临重要的问题。
佛陀一生的弘化都源于对众生无尽的慈悲,而...
莲开净寺
|莲开净寺|第三届菩提树夏令营|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5/2200544272.html
-
不过,万一中国遭受侵略,我们佛教徒要象太虚法师曾经提倡的那样,爱护祖国、保卫祖国,参加防卫救护。 佛教在线:在和平时期,如何用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 惟贤长老:和平时期...:战后,中日佛教界积极展开友好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发展两国佛教事业和促进两国和平友好关系都产生了积极贡献。作为这些活动的参与者,您有怎样的感受? 惟贤长老:解放以后,赵朴老与日本、韩国佛教界的友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83371412.html
-
了何宝生的手臂,随后何宝生报案,这位昔日“林平之”的行踪才被曝光。
记者探访
生活清苦每天只睡6小时
那这位曾经的豪门子弟、娱乐明星现在过着怎样的佛门生活?何宝生修行的宝林寺位于香港大屿...
何宝生
还记得在港版《笑傲江湖》里饰林平之的何宝生吗?作为香港宝生银行的大少爷,他家族总资产高达267.4亿港元,但他却在2005年皈依了佛门,法号道生。日前,记者在香港采访时了解到,今年42...
佚名
|华人佛教|何宝生|演员|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2/14575895832.html
-
说话如同呼吸空气般,像是必需品影响我们的生活、生命。如何让必需品延续我们的生命,而非驾驭我们的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说话
记得小学五年级,某日...亦言:“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说话影响的层面,小至个人,大至国家,乃至世界。说话如同呼吸空气般,像是必需品影响我们的生活、生命。如何让必需品改善我们的生命,而非驾驭我们的生活?多数的我们愿意学习,...
见频法师
|沟通|口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0944361540.html
-
——今世为何能拥有快乐及和谐的家庭生活?礼敬佛陀——因为你在过去,穿著整齐并以清净的心礼敬佛陀。
4.佛像——供养寺院内的佛像有什么好处?功德——因此善行,你会得到长寿、财富、美貌和有智慧的孩子... 10、幸运——为何你的生活稳定、快乐、成功和幸运,有个儿女成群的幸福家庭?寺庙——因为你帮助建造学校和寺庙供人礼拜。
11、俊俏——什么秘诀使你今生长得美丽和英俊?鲜花——因为你以鲜花供佛,...
海涛法师选辑
|因果|命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2/09542235323.html
-
追求天堂乐园的生活?假若人类没有离苦得乐的欲望,怎么会产生离苦得乐的各种宗教呢?
如果追求快乐的思想出自内心深处,就要首先充分认识到生命的苦。
苦有多种,但概括起来只有三种,即苦苦、坏苦、行...的东西都逃不脱死亡的规律。那么为什么佛法将认识这一规律视为入法之门呢?这就要从佛教所追求的目标说起。
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无非就是快乐二字,无论初级目标转生人天,还是终极目标解脱轮回的涅槃和成佛,...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无常|无常观|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9/100156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