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什么叫生灭法、不生灭法?两者关系如何? 徐恒志答:凡精神的、物质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运动变化、生灭代谢的,都叫生灭法。悟证本性的人,知本来不生,今亦无灭,空有圆融,寂照同时,故叫不生灭法。生灭与不生灭,体同用异,它们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
徐恒志
|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092411321.html
-
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南京法一和尚)
月溪禅师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212310927.html
-
如果说无生无灭是由它的性上说。众生本来皆具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但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因而导致我们身体所处的这个世界有生有灭;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这都是生灭相;当我们今天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明天也许就不喜欢了,当我们今天这样想时,明天想法也许就改变了;这是不是生灭法呢?
但无论我们怎么想,都是由一个性变现出来的,那个性是不生不灭的,就是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15877476.html
-
所谓法师,是指那些能够引导众生如实地认知五蕴是生灭法,是忧患法,是有漏法,是无常,是苦,是非我。从而使众生升起缘起无我的正见,远离对五蕴的贪爱、执取、玩味、灭尽贪、嗔、痴等烦恼习性,获得究竟的解脱。佛陀说:这样的人“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有一次,佛陀对一位比丘说道:“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4475054.html
-
寂灭为乐
黄国达
学佛的人常把“了脱生死”挂在嘴边,但是什么是生死?为何有生死?解脱的原理何在?如何才能解脱?雪山半偈前半偈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不受身心世界的禁锢,也就不再生死流转。
生死的解脱就是寂灭涅槃。解脱的原理,在于生灭法中契入不生不灭,也就是对于无常生灭法不封、不滞,心灵流畅、自由、开放、清净、真实,当下离生灭的动乱境相,契入...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35869893.html
-
赵朴初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21382810693.html
-
涅盘处,求佛再留半偈佛法,释尊的色身虽已安置在金棺之中,仍然开棺显现于佛母之前,为母留下五句法语:世间苦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看来,这是佛陀的最后遗教,其实佛在一生教化期中,常常...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8/05/19511317242.html
-
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51277659.html
-
本来如此,不生不灭。凡夫若能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便能发生观智,如胡瓜能生热病。观发中者,是说众生本来认为因缘是生灭是生死断常,而不知是诸法实相。若能以正观智慧去观察,分析认识,检查生灭法实体不可得。也就无生灭法可生可灭,本来毕竟空寂,即是悟入诸法不生不灭的实相。这种由正观而发的中道即是“观发中”。 所言缘观互尽者,即是“缘尽于观,观尽于缘”。“缘”即是智所对之境,是指邪见。“观”是观智,指正观。...
理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31665166.html
-
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病僧闻声,苦恼即除,得清凉乐,如入三禅而生净土。
佛陀曾在祇园精舍度过多次雨季。也曾在此园宣说多数经义。佛尝由此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日,优填王欲见佛,乃以旃檀刻...
佚名
|祇园|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6/085805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