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问师父:精进专一念佛,有没有功夫成片,开悟明心或出现其它深妙定境神通等的可能?念佛过程中,有没有层次高低,或者说转折递升的说法。如果有,我们念佛人应不应该了解或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呢?
智随法师答:有,但那不是根本,也不需要去过多了解,执着于此。多念佛,身心自然转化,收益自在其中,因个人业力及念佛用心不同而异。无心者易得,刻意者难求,不须在此用心,只管念佛。得与不得,得之深浅,一任自然,
智随法师
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6302896200.html
-
知义法师答: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应该可以,如果稍加分析,就有问题。因为‘善’是个抽象的东西,必须依赖各人的言行表达出来,然后才见功效。由于用心不同,言行表现就有差别,...骗子。
佛教的善,是怨亲平等,三有均资的,五戒是最具体的表现。至于其他的宗教是怎样的情形,大家是知道的,由于思想不同,教化的方法就大有差别,所以最终的目的是绝对不会相同的。好比一列火车所载的旅客...
知义法师
初机学佛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112411566.html
-
安乐,最终解脱。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就是两人的用心不同。面对严厉的对境——佛和僧众,用恶心,立遭报应,发善愿,立即现前善果,确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念住经》说:“心为敌中敌,心外无他敌,如燧木自焚,心为...
益西彭措堪布讲
|嗔恨|三宝|广论|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4/0455278899.html
-
众生皆成佛菩萨,以牛羊眼视众生,一切众生皆成牛羊”。这便是有慈心与无慈心的用心不同。
二 忍除嗔怒
忍的用心,在学佛修养上极为重视,如菩萨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
佛学是一种心理学,最着重心理训练和修养。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这因地,正指学佛初发心时,先把用心搞好,将来自会有好果。《阿含经》说:“...
竺摩
学佛|慈悲|忍辱|修行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1/1900567629.html
-
真如缘木求鱼。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要救环境、救国家,乃至救世界,必须先挽救人心。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个人的用心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思想也就有别了。身、语的行为动作,是由于心思的发动而...
萧集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1773897.html
-
必须先挽救人心。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个人的用心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思想也就有别了。身、语的行为动作,是由于心思的发动而表现于外的,所以必须心思正而身、口才能正。心思不正则身、口行为必不得其正。 ...
禅亮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013874405.html
-
吃素,用心却不同;用心不同,当然感果就不同了。要知道,畜生被宰杀的时候,因为极端痛苦,怨气难消总想报复。大家看这个“肉“字,从字形上来看有两个人,这两个“人”不是并排,而是一上一下;就是指你骑在他头上...善巧方便。人的观念很重要的,只要他晓得素食的好处,自然就会吃素,所以在家里可以常提吃素的好处。另外准备一些素食方面的书,放在家里给先生、儿女们看;他们看了就知道“哦!原来吃素这么好!”要用心,要想办法...
佚名
|素食|命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2115372557.html
-
皆知因识果,则贪嗔痴心不至炽盛。杀盗淫业,不敢妄作。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前程所至,无往不是光明之域。
(续)到光明之路序
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其所受用,天渊悬殊者,以其用心不同之...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2243476789.html
-
后学应依 佛陀之教诲而行,绝非以我慢贡高之心傲人。此用心不同于世间一般无惭无德之人士,为贪求名闻利养而自吹自擂,乃至假造种种附佛异象,以欺瞒无知无辜之凡僧愚民,这一点是编委会必须说明的。 世尊在《十六...秋初印行济世,即《律航法师遗著第一辑》(《日记》页325)。其用心则如〈律航法师遗著序〉所言:“……书中‘并耳念佛’法,实为排除妄想的妙法,其‘痛切念佛’法,乃稳操往生的左券。是故无论新学老参,允宜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2850495.html
-
上品、上上品,前者能功至二乘,后者则可成就一切佛法,位至佛地。同一十善,用心不同,见地不同,关键还在此心。无论参禅抑或念佛,也无论自力抑或他力,调心令净,即化生净土。由斯观之,或宗或教,八万四千法门,咸...修、全修在性之论,并无二致。然尤值一提的是,延寿为劝人弃恶就善,还似乎认同了台教的性具善恶说:“诸佛不断性恶,能现地狱之身;阐提不断性善,常具佛果之体。若以修善修恶,就事即殊,因果不同,愚智有别。修一...
聂士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5241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