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一种大智慧!
杨茂成希望我市要继续把观音文化的研究、保护形成系统化的工程,将观音文化与敬神拜佛相区分,并在申报材料上狠下功夫,认真梳理,仔细推敲,不在细节上有纰漏和偏差,争取国家级检查验收成功...
【佚名】
|省检|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12/08512419552.html
-
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羞恶之心”即羞耻感。“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羞耻是人类告别自身的动物性而与其他动物相区分的...
李虹
|教育|羞耻|做人|道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15001674184.html
-
树立其与时代同步的自我意识及自我形象呢?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或许能给人一些有益的启迪。 首先,宗教应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存在,以便能与其他文化领域相区分。不可否认,在现实中,宗教与政治、社会、民族有着...一般被理解为宗教机构与政府机构相分离,即宗教与政权之分,它标志着过去“政教合一”时代的结束。应该承认,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宗教团体作为社会团体、以及信仰者个人作为社会公民对政治的关心乃有增无减。在这一...
卓新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50280563.html
-
、意意识相区分了六种染心。接着,安立对治六染的修行次第,最终成就如来三身。 在生灭门中,真如(如来藏)作为无为法,是生灭之根本,但对诸法的缘起是远因,而近因是有为法。如染法流转是由于真如与无明二者...真如门中谈真如即体,以清净相、具德相、摄染相三相归体,曰真心。在生灭门中谈用,以真如成生灭,而有本觉、不觉、始觉三相,或自性相、覆障相、出离相三相,称如来藏[6]。 真如门摄相用以归体,直谈真如,...
周贵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2140044.html
-
已同时现起,从而构成健行不息的生命运动中的对立两极。熊氏进而将心上所现的相区分为五识托现境而起的相以及意识纯从心上所现的相,前者相当于唯识家所谓性境,后者则相当于独影境和带质境――五识与意识对心而言...无量诸种子的赖耶永远都在无知无识的状态下生起现行,又将现行所薰的新种收藏于种界。在意识层面种种境相的背后隐涵着本我所呈现的无相之相――依止这样的境界,遍计所执的内自我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转识成智,向着我...
陈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3743001.html
-
四方,为害不可胜言?若我朝兴则大不然,盖以蒙古丰佛信喇嘛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而已”。[24]作为统治者它能够借鉴前车之鉴,把个人信仰同国家的利益相区分,所以较元代有其进步之处,既能够很好的利用,又...
白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61669382.html
-
sublanguage),一种与“自然语言”相区分的“政治和伦理语言”,波考克又称之为“范式(paradigm,借自库恩)”、“话语(discourse,借自福柯)”、“习语(idiom)”、“措词(...
佚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3874719.html
-
这里,佛教也把自己和其它宗教相区分了:一般宗教只重信与行,而佛教更重解与证。把信、解、行、证结合起来的,正是佛教。可见佛教合乎一般宗教,又超出一般宗教,而一般宗教,不能含摄佛教。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行者〞(实践者)的区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钝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愿我们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实践的法行人。
可见,由理解而实践,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33778341.html
-
[3]而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就分别以“现代的人生化”、“群众化”和“科学化”为他的“协时机”原则作了说明,这里他特别强调了佛法应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以与“旧行之佛教”“每与现实脱节”相区分。一...Barbour把这些关系区分为“冲突型”(connict)、“独立型”(independence)、“对话型”(dialogue)和“融和型”(intergration)。[23]从意涵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这一...
龚 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4560203.html
-
思想,头二年只是让学僧能够熟悉四众弟应守持的佛戒和律仪。中间的七年相当于世俗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最后的三年是学僧的修证时期。与世俗教育相区分的僧伽教育本质上说也就是这最后的三年。这是真正宗教性的...在于强调佛教的根本目的,凭藉坚定的信念笃行实践而得解脱;太虚大师似乎有综合二者的倾向,他的僧教育思想是突出教行并重的特点的。
我们今天办僧教育,首先要的是注意区分僧伽的和世俗的教育差别。尤其不...
宋立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1466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