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息,善心相感,正似子孙代代相传,永远福寿。
...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73177795.html
-
放生,则生生不息,善心相感,正似子孙代代相传,永远福寿。
查看原文
编辑:清慈
...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04881195.html
-
蕃归化。天地相感,定治制礼。乃有先帝御愿之天台一宗,韵高和寡,法重人弱。奖训未弘,赞仰不至。诚须造一家之式,劝悔后学。大小别居,争澄心之道。山邑同心,竭护国之忠。故唐表云,制情猴之逸躁,击意象之奔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70957708.html
-
中国天人之学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源头
——作为天人相感与沟通的手段的《周易》
释青平
内容提要 当我们对中国的天人之学的追根溯源时,我们发现,可以在《易经》中找到其思想的发源、以及其完整呈现的雏形。《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人用于穷究天人之际、博通事理之变的奇书,它是天人相感与沟通的重要手段。它的权威,则在于它一次又一次占测事件的灵验与神奇,而这种灵奇,从古到今,几千年反复被...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3450796.html
-
同气相感就会生到人道中去:如果说我们虽然是人,但内心想的是畜生的心理、禽兽的心理,外面的行为是禽兽的行为,那么这个人现在虽是人形,将来死的时候,同气相感,他就往畜生禽兽那一边去投胎投生。 契机别明 ...
吴希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0449317.html
-
学家之言曰:凡生物皆应于外界之状态而生变化。如人人戒杀放生,则生生不息,善心相感,正似子孙代代相传,永远福寿。
弘一大师 “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
佚名
|放生戒杀素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2/1919092822.html
-
状态而生变化。如人人戒杀放生,则生生不息,善心相感,正似子孙代代相传,永远福寿。
缘起
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
印光大师
戒杀|放生|功德|素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7/1851175089.html
-
感”。南朝学者刘峻(字孝标)注引《东方朔传》,东方朔答汉武帝有关未央殿前钟无故自鸣,认为:“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驰者,故钟先鸣。”认为钟无故自鸣,为山崩之兆。这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1749786.html
-
类似于晋张华所著《博物志》性质的博物类著作。全书按天、地、人、鬼、鸟、兽、草、木、虫、鱼、宝器分为十一类,共977条,记录了作者认为具有“物类相感”特征的各种现象。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某些自然现象之间的互相感应关系。到了唐宋之际,随着人们对磁现象的认识和指南针的发明,更把“物类相感”上升到了某种规律性的高度。正如宋程綮《三柳轩杂记》所说:“磁石磨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故知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1856580.html
-
表现于外在的是体现“天人相感” p. 10 的人格呈露,反照于内心的,则是体验“天人之际”的合一境界。因是,在玄学的本质上,圣人又是与“天人之际”此一内涵,同一根源。当然,圣人也是自先秦以来的一个...在一起的阐述,圣人是什么?就是体现此种自然之道者。道,不是神秘的,而是宇宙间一种真实性的普遍规律,或者也可以说是某事某物中自体流行的一种自然律则。人能体现此种自然律则,便是与天地相感相应,能与天地相感...
张曼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0845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