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欲受苦与对他人生嗔相违
如果对怨害生嗔,是因为自己不能忍受痛苦,这实在是自相矛盾,因为:一方面不能忍受现在的小苦,一方面却又极力引生无量恶趣大苦的业因——嗔恚。因此,应当想“我极其愚痴...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瞋心|忍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20450825524.html
-
问:
若寺有蜂窝恐伤人故,可损否?若寺有燕巢,曾遭蛇噬亡,恐蛇伤燕坏其巢可否?
正觉精舍答:
弘一大师云:“慈心感物,有如韶武,龙翔凤集,百兽率舞。”当以慈心观待,或持咒念佛使彼去瞋心,吾人一念的机心萌动,如电流能感通畜类。亦有寺多蛇,每以大悲咒加持勿伤人、畜,相处数十年,未闻伤人畜。此乃慈心之感,可效之。
正觉精舍
律学释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21115011125.html
-
嘉瓦仁波切四十四招教你修忍辱
1.如果瞋心是凡夫的天性,则没有什麼好瞋的,因为他的性格就是这样子,所以一个人对你瞋心的话,你为什麼也生 瞋?没有必要,因为他的性格就是这样。
2.平常这个人本质是善良的,遇缘对你瞋心,也不用对他瞋,他平常是善良的,只是因为遇缘让他心情想不开,情绪不稳定等等因素,让他生气了,你不必为他的生气而生气,因为他的本质是善良的。
3.棍子打我...
嘉瓦仁波切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350987258.html
-
」的害处是何其的多啊!「瞋」更是障碍我们修行的根本;我们经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因为一念的瞋心,所有的烦恼都随之而来了。由于我们众生很容易有瞋心,所以烦恼重重、苦恼重重;这个瞋心要如何化掉呢?
要化除瞋心,我们首先要有「慈爱想」;所谓「慈能予乐」;「爱是」关怀,也是无私的奉献;这世间上,唯有「慈」和「爱」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慈爱就像释迦牟尼佛爱护我们、摄受我们一样;如果我们能...
宽运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021591819.html
-
修习少欲知足的最基础方法。
小小钵里、一粥一饭,无不是在提醒僧人自省,让信众接受教化。
托钵是一种修行,去除贪心、去除憍慢、去除瞋心、培养慈心、修习平等、布施善业。...
叶子
|千佛塔寺|托钵|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5/0008464224.html
-
三十多年前丰原附近乡村有一农家,养了一只母猫。当时一般家庭厨房造有大灶,以木柴、稻草等为燃料,因灶内温暖,尤其冬天母猫最喜欢在灶内过夜取暖,那家农妇每天早晨起火烧饭,必先赶走母猫。
有一天,气候寒冷,虽经多次赶它,仍不愿走出灶外,农妇心烦忽起瞋心,随即取稻草引火烧饭,而那贪睡的可怜母猫,竟被活活烧死。事隔一年多,该农妇生产一儿,全身骨软,手脚萎缩整日躺在床上,医药阉效,长年须人...
唐启扬
|因果|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115443659.html
-
以期令其去我执、法执,甚而当下开悟、明心见性。同门师兄,彼此须以“爱语”来鼓励、勉励,循序渐进;“直心”用得不恰当,易让对方反感,起瞋心,甚而会认为言“直心”者,根本无慈悲心,而认为学佛也不过如此,反...
诺那·华藏精舍
|戒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5/0627044276.html
-
加以洗除的,并不如杀人那样不通忏悔。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中杀害生灵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很轻微,有些甚至无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怀着瞋恨心而杀生,以瞋心而故意杀生,是必堕地狱受苦的。佛教之重视动机、存心...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60577714.html
-
障道的根本。其中「瞋」是最首要的,我们一有瞋心,就没有办法修行、念佛,并会影向我们内心正常的活动。「瞋」,是我们意念上的错误,而导致行为上的斗争与攻击。最明显的例子是阿修罗王与帝释天的对敌,两者经常的...有情众生,在亲近圣人贤人,甚至自己崇拜、喜欢的人的时候,都会生起欢喜心;但是当面对恶人、坏人的时候,我们就难色生起瞋恨心,但佛陀教我们不要这样做,因为瞋心一起,我们的内心就会躁动不安,就会热恼;这时应该...
宽运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021791822.html
-
不为了美好的食物而结好贵人。培养平等心,去除贪心。7、托钵去除瞋心培养慈心。托钵见到施主欢喜布施的善业,出家人随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对他修习慈心,祝福施主安乐、没有痛苦,成就一切善。
8、托钵让...
【佚名】
|乞食|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6/0857569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