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44篇,用时3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知止

    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然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难不是难在不知道,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 ...

    海岸

    |李叔同|弘一|烦恼|对治|

    http://www.fjdh.cn/article/2011/01/11073926243.html
  • 入佛“三知”

    开始修行,要知道这三件事情--三个知道。   第一知叫"知止",止从字面上来讲是停止。儒家有个很重要的文献叫《大学》,其中讲到"知止而后学,学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做人有一般的规范,也有特别的规范。比如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规范,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规范;做老师有做老师的特别的职业规范,做政府官员当然也有做政府官员的特别的职业规范。   所以知止的意思就是说,我们...

    明海禅师

    知止|知足|知皈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0/13242818769.html
  • 从圆觉经看孔子的入世菩萨路线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圆觉经   以我的看法,走这种入世菩萨路线的人很少,像中国的圣人孔夫子就是走这个路线。孔子传道与曾子,曾子著《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圆觉经》这里所讲的“至静力”。但是,静到什么程度呢?...

    南怀瑾教授 著

    |论语|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2109501710.html
  • 从圆觉经看孔子的入世菩萨路线

      以我的看法,走这种入世菩萨路线的人很少,像中国的圣人孔夫子就是走这个路线。孔子传道与曾子,曾子著《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圆觉经》这里所讲的“至静力”。但是,静到什么程度呢?功夫到什么程度?有问题。若说完全没有功夫也不对,的确也有功夫,也能心断烦恼,达到圣贤境界。但是,没有去掉烦恼的根,非最高菩萨境界,不够圆满。   这一类菩萨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4743953.html
  • 《大学》修养的次第

    修养次序,完全是衔接上文四句的注脚。不然,读了半天《大学》,好像在看教条式的条文,联贯不起来。就如说。“知止而后有定”到最后一句的“虑而后能得”,它究竟得个什么呢?如果我们照前面所讲的理念,那就可以明白...功夫十三、千古难明唯自“知”至于《大学》一书中,有关“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所谓这是“大学之道”的“七证”(七个修证的层次),看来平平淡淡,其实,这不但是...

    南怀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5045119.html
  • 月溪禅师答:一念不觉而为众生,妄念断了,反归佛性,与法师所讲大相冲突。

    ,由无量无数反归三二一,还归无极,一念不动,亦与孔门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时时觉照不迷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全真即...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294810932.html
  • 一本写给心的书——《天下赵州生活禅》阅读散记

    反倒易成大事。  对物的逐求当知止。物多累人,人却不以为累,舍命苦索。结果人不舍得天舍得,水、火、虫、鼠、地震都来帮你处理。管你攫取多少,最后都要被迫丢弃,顶多余下一个氧气瓶助你残喘而已,仿佛张开十指拼命抓水,绝大部分流失了,惟余一指缝水。  对自己的能力、智慧的评价当知止。一个人感到所向无敌时,这个敌人已经顽固地扎根在他心中了,否则不会也不敢滋生“所向无敌”的感觉。人都是被一个强过自己的“敌人”...

    贾宝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41463248.html
  • 净空法师投2.2亿元建文化基地

    明明德,做得圆满,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你也做德圆满。这才叫止于至善。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儒佛是真的是一不二。修学的次第也讲的很清楚。“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说得通俗一点,知足。...

    净空法师

    |教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122530893.html
  • 儒佛道异同小辨

    理论极为丰富。三家从本质上讲是一体的,相同的,如一鼎三足,见鼎而不见足,如从差别上讲,则各有侧重,如三足之于一鼎,见其足而不见其鼎矣。  中国文化历来以主静为圣学。《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涂世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40862886.html
  • 南怀瑾—静坐的方法

    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为躁君。”以及后来所出的道家《清静经》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学》,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3227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