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0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说识 破识 转识

    说识 破识 转识   刘先和  佛法本不可说,故而释迦牟尼说法了数十年然而却对其弟子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金刚经》下同)。释迦牟尼明明在世间说了数十年的佛法,救渡了无数无量的众生,为甚么自己又要说自己没有说法呢?这不是佛祖的谦虚,这是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法不可说,这也不是佛祖吝啬,有法...

    刘先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40568025.html
  • 中观破尘与唯识破尘之同异

    破水想,实无水可破。”也就是说“破尘”即是“破识”。由心识之妄想分别而有尘,见炎为水,其实无有实水,只是因为“炎”之幻想而生起的水想。若破此“水想”即是破水。所以破即是破想。故《百论疏》云:“此想之亦名...二者相待而有。破尘即是破识,心境具空,即入不二法门。  若就别而论者,中观破尘既是破境亦是破识,心境具空。而唯识虽破外境,但存识实有。如《摄大乘论》云:“虽毕竟无,非是世谛,而存于识,以识为世谛”;今中...

    理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1746716.html
  •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瑛法师自序

    严要旨也明矣!当知爱欲为禅定之障,故以多闻误堕为缘,发起大众;识心乃生死之根,故以见相发心为诘,探悉病源。由是备破三迷,极显一性,三重破识,全破其妄,十番显见,极显其真。   向六根而指见性,令亲验乎...

    圆瑛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574826.html
  • 舍识用根的动中禅

    的才需识去处理,其他本然非造作的,自有本心本觉相应平衡,原本皆无事。只因识太过多事,不甘寂寞,故于平等法中横生枝节(迷生寂乱),使得与迷俱起的生命(十二因缘之流转)不得不出现。若人能破识的迷执,生命的...

    杨云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40179258.html
  • 因明论疏四相违略注释卷下

    共许有性故(初释过)胜论宗。无即实有性。不可以彼为其差别。同纂所破识变无常。望大乘师为差别过(次过)同异性者。虽似无难。然是一边。亦无明证(后过)是故今依纂要意云。作有缘性。是别义。作非有缘性。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75538488.html
  • 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全经要旨)》《一吼堂文集》第76页)   以“舍识用根”为《楞严》要旨,是圆瑛大师的独到见解。而“舍识用根”的关键则是要“破识&rdquo...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3042647.html
  • 古印度佛教人物

    并非只是消极地解释龙树的空观,百是进一步提出了“破想”的正观。所谓“破想”,不单是破除主观的想象能力,而且也是从根本上破除客观上的存在,即破境,认为只有破境,才能破识,证得空见。   他还对龙树的二...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749565.html
  • 论天台智者的实践体系

    xxiii)常三昧破识无边处有.识无边处是无色界的第二禅.智者指出,识无边处只解识相续不断为常,却不了寂灭是常,由寂而起用为常,常乐是常.即不知常,即是无常.故菩萨修诸行来破此诸无常,而自证常三昧,亦令...

    沈海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2456521.html
  •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

    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又名“识处定”是指已经超越了空无边处,更思惟“识无边之相”而安住之定。无所有处定又名“少处定”,是指已破识无边之相,更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又称“...

    业露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4261522.html
  •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

    住,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又名"识处定"是指已经超越了空无边处,更思惟"识无边之相"而安住之定。无所有处定又名"少处定",是指已破识无边之相,更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业露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256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