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人之情,必出於争夺,合於犯分乱理而归於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後出於辞让,合於文理,而归於治。用此观之,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荀两子对人性之见仁见智,刚刚相反,惟都已从对...儒家之实际,儒家虽说「天命」。如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认为人由天生,即人性本善,所以「孩提之时,无不知爱其亲。。。。。。」,也无不有「恻隐之心...
心观黄荫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81149067.html
-
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败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故必将有师法之法,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天台大师之性恶思想观慧岳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7册1978年3月初版页353-361----------------------------------------------------------...
慧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0256631.html
-
法,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台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视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从上面引文中,荀子指出“恶”之观念,与生俱来,且产生恶果,因此,必须依礼义法治,才能导人以正,而进入善境,并...这个危机,荀子强调“师法之教化”,“礼义之道”的重要性,以重建秩序,重整道德为首务,希求达到人性改善之目的。 总而言之,孟子和荀子在人性问题上,各站在两极端,大发议论并倡导之,孟子尊人为“善”,而荀子...
张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65564779.html
-
礼义之道。孔子从礼乐与仁的关系中发现了道德理想(理)与道德实践(行)的内在关系。这一观点被佛教所借鉴,用以论证佛教出世行为的合理性。
牟子认为行孝必须符合“道”,看一个人的行为孝与不孝,应当看事情...它是“出世间道”,尽管它与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世间道”一样,也强调孝道,但二者毕竟有层次之分。儒家讲的是“入世之孝”,而佛教讲的是“出世之孝”,一个是“方内之教”,一个是“方外之教...
刘立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92578945.html
-
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礼而归于治。”(...说是礼义了[4]。孟、荀以上的论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与天地万物本质区别的最基本观点。《礼记》中归纳说,人如果不讲礼义,即使能说话,那也还是禽兽之心。禽兽没有礼义,父子可同与一雌性禽兽发生关系。...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3142648.html
-
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是好生恶...不过,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有关注心性的传统,儒、道两家文化又基本上左右着中国古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国古人才能始终关注心性问题。而源自印度的佛教心性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成活并进一步发展,不能不说与中国...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065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