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怖畏心、障道心甚至毁谤造恶之行。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多处提到,若是有人闻说般若之名相,而不生起疑虑、怖畏之心者,实为稀有难得,至于如实解义、依教而行者则更是凤毛麟角[另可参见《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但请你不要因此强行入于般若相应行中。若以攀离心、骄慢心、无明心而入,依逻辑思维、表面文字作妄念分别之行,则会滑入恶不善行中造下大罪,还不如去执著于行善为好。 另一个重要的善缘就是“...
释圣虚
|福报|般若起用论|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5/1853113993.html
-
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严净土分第十)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
徐恒志 辑
|徐恒志|六度|菩提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204124769.html
-
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的因手足残缺,其貌不扬而苦恼,有的为英年早逝,壮志未酬而伤悲;有的因无端受辱,气愤不过而...9.施无畏者:「无畏」是指恐惧与烦恼的消除,亦即解脱的快乐自在。观世音菩萨是把无畏施舍给苦难众生的圣哲,在普门品中,一共有「十四种无畏」,菩萨 能施给 众生。所以才被众生称为「施无畏者」 「须...
林世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2339680.html
-
残片。上栏即“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中的内容,参见本书31页上(19-8)。下栏即“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的内容,参见本书30页下(19-7)。上栏被贴上西夏...rdquo;页中有“第一下半 以解八因 至立义分尽”十三字,“八因”是指《释摩诃衍论》中对造论目的的八点说明(详见上文所引),在《释摩诃衍论》卷一之中。...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2641819.html
-
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弥勒颂曰: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何,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
达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1442761.html
-
福甚多。 颂曰: 经中持四句,应当不离身。愚者看似梦,智者见唯真。 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法,凭何见有人。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何,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
达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1542762.html
-
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体同观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41153934.html
-
,即非实相,非相之相,是为实相。在修行上,经文强调离相的作用,提倡离相解脱,“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自第十七分开始,经文基本上是再次讨论前者的...般若经》卷577《能断金刚分》)、唐代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全经共三十二分,以第十六分为界,前十六分为经文的前半部,自十七分始为后半部,突出的是一个空字。此经看似简略,但反映的却是...
董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00564976.html
-
三十二相”。总的来说,如法受持,原是如其空无,而归本于般若空智,盖法本非法也。换言之,“渡脱到彼岸的智慧原只是无碍的般 若空智”而已。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点明“是实相 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其为“无实无虚”。离相非出离割裂之谓也,而 离而不离,以其离而归返于寂灭,然即寂即照也,即灭即生也。“般若空智所以示现离一切相而归本于实也”。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依此般 若空智而持守勿失,...
林安梧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449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