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8篇,用时1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密教纲要绪言

    十二 所化机类 十三 即身成佛 第十四 往生净土 第十五 非情成佛 十六 三句八心三劫十地 一、 三句 二、 八心 三、 三劫 四、 十地 五、 三劫与十地 六、 十六大菩萨生 十七 过患断与功德断 十八 五智四身 十九 教门与观门 第二十 实证与教道即顺常途 第二十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63580096.html
  • 佛教经典常谈\九、法华经

    同样也是种方便。(以上是十六。其它译本是第十五)   《法华经》的功德  《法华经》的主要部分至此结束,接着又说人们听到佛陀的寿命无量,心生欢喜,发愿弘扬此部《法华经》;还提及信奉《法华经》的功德和毁谤《法华经》的不幸。(十七十九、第二十。其它译本是从十六十九)  如是,佛陀更进而将十方无数世界的相貌显现在大家面前。十方一切世界都赞赏弘扬此部《法华经》的释迦牟尼佛。(...

    渡辺照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42641082.html
  • 淨土教思想論

     常寂光淨土之思想       十六 大乘密嚴經中所說密嚴淨土  中村瑞隆       十七 關於中國對淨土觀的接受  三洞慈海       十八 明朝禪對於淨業之...阿彌陀佛       四 無量壽經之阿彌陀佛       十一 淨土教中行之中心問題  藤田宏達       一 緒 言       二 原始淨土教中念佛之特徵       三 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5654568.html
  • 诸家大手印比较(九)

      诸家大手印比较(九)   十六 大手印之觉受   大手印对于觉受,本来秘不示人,如麦哇跋大师开示云:[1]「虽证广大离边法性义,乃至未固秘密自证德,所有觉受应密不示人」,概可想见,但...注意焉。[13]   三节 四瑜伽之觉受   四瑜伽之觉受于十二第三节略说梗概,但于道展转之经行相,上下界限,及现证道相等,未及详说,于此顺道诠之,教敕传承列祖语云:「觉受与证有淆误处,特...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020985445.html
  • 法藏碎金·持戒门

    第二 持戒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十六)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第二十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   《佛遗教经》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

    徐恒志辑录

    |戒律|持戒|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134051159.html
  • 「四十二章經」抄出的年代

    第二十三) 14.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郎當。(第二十一) 13.熟自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十八) 12.覩天地,念非常;覩山川,念非常;覩萬物形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如此,得道疾矣。(十六) 11.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諦道,不忘須臾也。(第十五) 10.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卽滅,而明猶存;學道見諦,愚癡都滅...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4039995.html
  •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推荐序

    第一章及第三;最后,阅读殿后的十六、十七两。  第二〈缅甸、寮国、泰国的禅修概况〉,提供有心留学东南亚的学生们许多珍贵的资讯,于选择学习禅修的地点、挑选适合教导的老师与法门,特别切合实用。...变得特别清晰、专注、调顺。行者可以平静清楚地观察身体和心理的生灭现象;因为对身体的渴望已静止,强固专注已开展,智慧随即生起。  十六〈更进一步的问答〉,是本书编者向作者康菲尔德先生提出二十个...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1150319.html
  • 无我与涅槃(上)

    在五世纪时编纂而成,对佛法做了完整而有系统的说明,这部大作取材自巴利文经藏及古代论藏,部份文献可上溯最早期佛法。  据“清净道论”十六说根谛品“释苦之灭”的章节,我们发现它对涅槃有长文探究,它所抨...(除去集因),业果无从在未来存在,五蕴不再生,已生的(过去)五蕴也消失了。因为过去五蕴攀缘留下的结果已不存在,所以叫“无余涅槃”。(以上文字参考“如是语”44)。  (2) 由于孜孜不倦的...

    Nyanapolika Mahathera 译者:张大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82853053.html
  • 法藏碎金·持戒门

    爱欲垢尽,道可见矣。(十六)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第二十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   《佛遗教经》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若纵...

    徐恒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4753912.html
  • 平心与无所住心

    阐明,世上唯有一个逍理,但是面对这个道理时,却呈现出两种类型的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坛经》十六)[11]这里再次说明,渴望解脱的力量带领我们走出万物的表象和依恋。我们必须...:“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据说禅宗六祖慧能即因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六祖坛经》十七进一步阐述《金刚经》的“无住”思想:“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

    魏明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5105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