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舜禅师,唐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牠也是一条生命,放过牠吧!”
“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
星云大师
|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212450304.html
-
一个男孩有很坏的脾气,於是他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当发脾气时就钉一根钉子在後院的围篱上。第一天,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他发现控制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於有一天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时就拔出...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8/09/19435417140.html
-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逞凶斗狠。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艾自怜。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责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富有耐性。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
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
佚名
|教育|儿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0/12161591429.html
-
无需责备它,只需不跟随它去厌恶面前这个人。然后便是觉知觉醒地观察实际的情况,以这实际的情况行事。若过往的经验说明面前这个人真是一个不合理又诸多要求的人的话,便如实地提醒自己要特别小心和有耐性地处理与面对...conditioned)。要解开这些条件的束缚,不是去抗拒习性,也不是追随习性,而是认识它,认识它原来只是为心所做而实际是虚空的。
祝愿各位耐性地向习性学习,学习如何可以不随不拒,以跟随实际的情况行事来放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2054799.html
-
敌人对我们很有益处,我们需要修练容忍、宽恕与耐性等控制忿怒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个制造问题的人,给了我们学习容忍、宽恕与耐性的机会。 当一个被忿怒所掌握的人伤害了你,你与其感到忿怒,...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4446521.html
-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8350316713.html
-
要很有耐性的去了解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予以抚慰疏导。
但是,有时候小孩子任性的原因却是来自父母的溺爱或不关心,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比小孩子自己发生的问题还来得大,相信唯有在被父母关心和尊重的情形...
佚名
家庭
http://www.fjdh.cn/fjask/2008/12/18550619479.html
-
四大皆空?这样的体会能否给你留下极深刻的记忆? 茶禅一味,为了让人心静、清志、明理,保持平常心是最终的目的。若,认真思考,注意一点一滴的细节,培养一寸一度的耐性,即使不喝茶、不念经,最终也能有所成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85743827.html
-
谈修行与办道 修行办道,全在“心念”的磨炼;唯有从心念处着手,方能调理“自我”的“言语与行为”;转造作成“业”而变化成“道”,即便是所谓的修“行”和办“道”! 如何修行?怎知是办道? 修行的方法很多,重点在注意自我的起心动念,并加以维护之! 在这里提出两种类型,即能肯定是否在办道。谓颇具聪慧的行者往往耽着“理想”,寄托“希望”。举凡行修之时,开始极其精进,却缺少恒心与耐性;讲求付出即可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71657111.html
-
赐予人类智慧的感恩。全社会的人们都可以学习月初转法轮日的意义: 对智慧的感恩以及慷慨地分享和有耐性地思考。当我们去思考佛祖第一次布道时,我们应该感恩于佛祖教导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佛教团体对英国国民...
佚名
|佛教资讯|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7/0900268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