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如何断除分别念,无著菩萨给我们一些很好的窍诀:
一、断除分别过去:
尊者说:“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往昔的...
索达吉堪布
|止观|胜观|窍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8/09434589813.html
-
《菩提道次第纲要》胜观部分摘要 衮却格西讲授 既然成佛一定要修空性慧,修空性慧就要讲诸佛的见地、清净见,那诸佛的见地、清净见为何?一般而言,佛陀所教授的...我们听了止然后听胜观,就很想修胜观,马上就说要去修空性。祖师的作法是先把所要遮破的这个法根本就没有过的我,像本尊一样的,如量的把它现起,以它当所缘境去修止,这样很长时的去现起,坚固着。经若干时候,当它...
衮却格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2043259.html
-
住。
“处生中有”的修习,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修“寂止”,一是修“胜观”。
寂止与胜观本来是许多宗教共通的修行方式,只不过各有不同的趣向,不同的宗旨,不同的定义。例如道家,修习“筑基”、“采药”等等,都属于寂止,直至“还虚”,那就是胜观了。不过佛家之所修,却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先对一个境界作有意的追求,然后再放弃这个境界,进入放弃境界后的新境界。因此,佛家的禅定并不是功法的积累,而是现证...
谈锡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072278424.html
-
修习禅定胜观,死时入定坐化,化骨出现舍利等;上等修行人,修习梦瑜珈,死亡中阴瑜珈等,将死亡和证道相结合,生前死后,出现异乎寻常的各种奇异征兆,以示成就。这只是粗略的分类,细分修行人死亡,可分三等九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252010.html
-
并非一般观想、观照,而是指止息散乱、心住一境的禅定心境中出现的殊胜智见,称“胜观”。 “止息”或“止心”是梵语“奢摩他”一词的意译,“胜观”和“妙观”是“毗钵舍那”一词的意译。 止息不是世俗心的自然状态,而是经过禅定的特殊训练获得的一种稳定和专一的心理状态。 胜观也不是自然散乱的产物,而是心情极度平静,心神高度凝聚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真知灼见,是经过专门学习和严格训练的特殊成就。 《解深密经...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2341966.html
-
胜观 九种住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由离贪成。
具足寂止和胜观,才能断除一切贪执,灭尽贪嗔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心性休息》中讲过,心安住一缘叫寂止,认识心的本性叫胜观。唐译《经庄严论》也说:“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正住法分别,...
索达吉堪布 宣讲
|入菩萨行论|善说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9/14311317944.html
-
,复于白净善法之功德作观察修,以润泽相续,如是以观察修之方便,即能成就堪能止观之善净法器,此后若趣入止观之正行,必可顺利成办。
如是已成为堪能随顺之法器后,随己意愿修习寂止或胜观,无需极大功用即...师若令自心以不趣向贪爱等垢染而生起厌离(本论释此为热恼),即能不趣向染污之忧恼,若令心对善法爱乐趣向,即能生起欢喜。复次,若瑜伽师欲令自心修习寂止或胜观之加行,即堪能随顺、极能安住止观,而无动摇或转变...
益西彭措堪布
观察修|止观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2/10120733533.html
-
无功用相。 获得止息心的标准是身心获得轻安自在,这是获得第八住心后的修习成就。在未获得轻安自在前,虽然获得第九住心成就也不能算作获得正止息心禅定成就。详见《菩提道次第广(略)论》。 (三)胜观总义 胜观是智慧的别名。 圣道以上的如理智和如事智是真胜观,推理思辨所获得的抽象概念性的智慧正见只能看做是准胜观。 世俗智见的最高极限也只能达到概念性准胜观,无法达到执实戏论(所谓“戏论”就是不...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1744153.html
-
营造寺院和大规模赐田赐钞的风气,有元一代几乎没有中断。其结果,“凡天下人迹所到,精蓝胜观,栋宇相望”(《续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两宋以后逐渐趋于稳定、衰退的佛教,入元后又有了新的高涨。据至元二十八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1958986.html
-
这种大量营造寺院和大规模赐田赐钞的风气,有元一代几乎没有中断。其结果,“凡天下人迹所到,精蓝胜观,栋宇相望”(《续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两宋以后逐渐趋于稳定、衰退的佛教,入元后又有了新的高涨。据至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2406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