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隋唐时期碑刻
作者: 徐自强 吴梦麟 著
陕西礼泉九崆山昭陵西南凤凰山巅。昭陵陪葬墓之一,现仅存墓碑一通。太宗皇帝撰文并书石。碑首形奇(为蟠桃纹首),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通体磨光,已无刻划痕迹。魏(580一643年)以直谏出名,为太宗重臣。
昭陵博物馆碑刻
陕西礼泉东北李勐墓园内。1979年建馆。馆中存昭陵陪葬墓中所有石碑、墓志,共50多件,可称小碑林...
徐自强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0293299.html
-
应时契机 开拓创新——对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的思考
曹自强
历史上拉让巴格西学位制度的缺陷和弊端
时间冗长,埋没人才 一般的学经僧人,入寺后先要进入预备班“堆扎”,学习文化和日常经诵,然后才能进入正式学经班,开始五部大论的学习。哲蚌寺的正式班分为15级,色拉寺和甘丹寺分为13级。只有按级别年限,学完显宗五部大论,才能取得考取格西的资格。这个过程对少年僧人约需要20年,从...
曹自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51480584.html
-
佛教戒律原则与儒家道德观念契合吗
作者:彭自强
佛教是包含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文化现象,在由印度向中国内地的传播过程中,必然面临中国高度发达的本土文化的接受、拒斥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发掘自身思想中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相应内涵,并且吸收本土文化中与佛教理论相应的特点,不仅成功地在中国扎下了根,而且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戒、定、慧...
彭自强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022991857.html
-
落英[巴/山]布。回壑伫兰泉,秀岭攒嘉树。蔚荟微游禽,峥嵘绝溪路。中有冲希子,端坐摹太素。自强敏天行,弱志欲无欲。玉质陵风霜,凄凄厉清趣。指心契寒松,绸缪谅岁暮。会衷两息间,绵绵进禅务。投一灭官知,摄...时期思想环境的一大特点,就禅学而言,支遁以中国化的形式对佛教禅学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并通过其实践提高了禅学的地位,扩大了禅学的影响,这就是支遁禅学思想的意义所在。 [彭自强,1964年生,重庆市人。...
彭自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3039241.html
-
佛教戒律原则与儒家道德观念的契合 作者:彭自强 文章来源:《少林寺与中国律宗》 佛教是包含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文化现象,在由印度向中国内地的传播过程中,必然面临中国高度发达的本土文化的接受、拒斥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发掘自身思想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应内涵,并且吸收本土文化中与佛教理论相应的特点,不仅成功地在中国扎下了根,而且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彭自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93566750.html
-
支遁“逍遥论”的内容与特点
彭自强
支遁(约313-366)在魏晋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作为当时名僧与名士的代表人物,其佛学思想本身对当时的僧俗两界都有极大的影响。支遁的逍遥论思想是其佛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清其内容与特点,可以更确切地认识支遁佛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在魏晋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支遁的逍遥论思想是在对《庄子·逍遥游》的注中表现出来的,被...
彭自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93178951.html
-
陕西明清时期碑刻
①灵岩寺碑刻
陕西略阳县城南嘉陵江畔。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寺内现存碑碣118通。可分两类:
一为游寺题咏,一为建寺的沿革等。
寺内现存明代摹刻的...
徐自强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0193298.html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大传》
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二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
张岱年
|孔子|传统文化|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0922351430.html
-
http://www.fjdh.cn/Item/95838.aspx
-
法源寺贞石录王巽文 徐自强 冀亚平
前言 享有都城名刹之称的法源寺(原悯忠寺),启建于唐,历辽、金、元、明各代,约千二百余载。中间屡遭回禄,几经修葺,虽昔日之高阁崇塔已难寻觅,但诵古人之赞词,吟游人之诗句,纵观今日寺中所存之古迹石刻,仍可想见当年建筑之巍峨,规模之宏敞,是不同一般的。 法源寺之石刻,据诸家著录,约有四十种,其中有些已经散佚,如宋代已前摹刻之《寺女曹娥碑》、唐采师伦书...
王巽文 徐自强 冀亚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565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