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陷的人生。这样,无生不但无此生,更要无此不生。如龙树的解说无生、即生、无生等五句皆绝。如佛与阿罗汉等,即是实现了情爱的超越,得到自由解脱的无生者。...出世观,还是自缚而不能得彻底的解脱。这三爱,经中曾说为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梵行求,即是修远离行,以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有人说:佛法是否定生命——反人生的。这是对的,也是不对的。如西方某哲学家说...
佚名
|佛教观点|自由解脱|《佛法概论》|无生|印顺法师|
http://www.fjdh.cn/wumin/2009/03/11040937059.html
-
可说是“非相”,必须扫破,才能得其真义,获得自由解脱。因此,傅大士不讲经文,直接拍案,说他已经讲完《金刚经》,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万法无常,正是此意。
沿着这样的...
向阳
|出家|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12/1819503096.html
-
人生。这样,无生不但无此生,更要无此不生。如龙树的解说无生、即生、无生等五句皆绝。如佛与阿罗汉等,即是实现了情爱的超越,得到自由解脱的无生者。
...出世观,还是自缚而不能得彻底的解脱。这三爱,经中曾说为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梵行求,即是修远离行,以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有人说:佛法是否定生命——反人生的。这是对的,也是不对的。如西方某哲学家说...
印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34041024.html
-
自在的转世,祖古 洛本仁波切 有人说:我不相信转世,除非让我亲眼看到。其实这句话已暗藏相信的成分了,只是说话的人还不敢确认罢了!转世者,藏人称为“祖古”。 所谓“转世”,就是能自在于轮回娑婆,以自身示范自由解脱之道,引导芸芸众生离苦得乐的人。藏人相信,即便仅听闻“祖古”的转世事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叙说,便能在听闻者内心激荡出对生命的皈依。而若是更加因缘具足地,得以见证、甚或受教、乃至追随于...
洛本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02766205.html
-
地洗革以染爱为本的人生,改造为以正智为本的无缺陷的人生。这样,无生不但无此生,更要无此不生。如龙树的解说无生、即生、无生等五句皆绝。如佛与阿罗汉等,即是实现了情爱的超越,得到自由解脱的无生者。
...见解。这还是爱的恋想,还是以爱为动力;这样的出世观,还是自缚而不能得彻底的解脱。这三爱,经中曾说为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梵行求,即是修远离行,以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有人说:佛法是否定生命——反...
印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11166859.html
-
染爱为本的人生,改造为以正智为本的无缺陷的人生。这样,无生不但无此生,更要无此不生。如龙树的解说无生、即生、无生等五句皆绝。如佛与阿罗汉等,即是实现了情爱的超越,得到自由解脱的无生者。
...还是爱的恋想,还是以爱为动力;这样的出世观,还是自缚而不能得彻底的解脱。这三爱,经中曾说为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梵行求,即是修远离行,以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有人说:佛法是否定生命——反人生的。这...
印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33469873.html
-
的贡献,而且为乱世中的普通民众树立了道德人格和自由解脱的典范。其中除了为人所熟知的杨仁山、欧阳渐、梅光羲等大居士外,还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高鹤年(1872--1962)就是近代佛教居士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心中没有任何的功利心和分别心,他只是出于自己的宗教本怀而行事。如同《金刚经》所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他的整个生命是那样的纯粹和透彻,又是那样的丰富和饱满。他所达到的自由...
李广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4741777.html
-
吉祥,因嬉诲而表信守正法,因敏捷而表智慧,金睛突出而表二谛。因为鱼是在水里自由活泼、自在生长的可爱动物,故用鱼来象征超越世间、自由解脱的修行者,亦是慧眼的象征。
法轮
法轮,藏语称“科罗”,...、得解脱、修成正果的胜利象征。在藏传佛教中认为它是“戒”、“定”、“慧”、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的象征。所谓世间有十一种烦恼,只有尊胜幢才能将它们降服,是吉祥压胜之物。世上为了表示战胜某方而高举...
格桑益希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3792042.html
-
思想相同的地方在于,去除“无明”是自由解脱的关键所在。 佛教起源于佛陀对生命之痛苦的真实体验和寻求解脱的艰苦实践之中。佛陀从生命的老病死忧悲苦恼开始穷根极源地追索,一直追溯到“无明”。著名的“十二因缘...无明。”[6] 佛陀所说的“前后际”、“内外”、“业报”、“佛法僧”、“苦集灭道”、“因果”、“善恶”、“罪无罪”、“习不习”、“劣胜”、“黑白”、“分别缘起”等是一切生命现象生死流转和自由解脱的关键...
李广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35241783.html
-
这就是“无明”,一种虚假的经验意识,它导致了自我意识的产生,并引起了生命过程的一切混乱和罪恶。只有去除“无明”,才能回归本真的自由状态。而“无明”去除的可能性在于原初物质中本来就有去除无明、解脱神我的...所以,与正统思想相反,佛教中的“无明”的实质就不是对“永恒的精神实体”的无知,而恰恰是一种对“永恒的精神实体”的根深蒂固的虚假意识。与正统思想相同的地方在于,去除“无明”是自由解脱的关键所在。 佛教...
李广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406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