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6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坛经》思想对般若与佛性的会通

    也就是佛性的当下体认。  首先,《坛经》继承了传统般若学的“诸法性空”思想。《般若品第》中说:“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坛经》继承并发挥了非有非无的中道观。中道观于僧肇处就已发展到顶峰,其后的佛教宗派又作出应用性的发挥。如天台宗以“三谛圆融”统摄天台教义,惠能禅法中虽很少直接谈中道,但对中道思想却十分重视。《般若品第...

    戴传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91459097.html
  • “自性”如何呈现——《六祖法宝坛经》的开示及其现代意义

    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若识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般若品第》)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人人本自具足,只是众生心迷悟而不得识见本具的自性;只要明心见性,便能开佛知见、成就佛智、见性成佛。何为见性?《坛经》云:“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般若品第》)由此可见,...

    唐忠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4359975.html
  • 《坛经》的现象学诠释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般若品第),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诠释这两种生存状态,即本真的生存与非本真的生存,换言之就是心性的澄明与遮蔽。至于存在者如何达到心性的澄明,慧能认为就是向自己的心性敞开。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般若品第)   但是如何才是向自己的心性敞开,慧能由此提出迷的状态和觉的状态,也就是心性遮蔽与敞开的状态。他首先指出人们常常执著于外在形式的修炼,如静坐入定...

    郝春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64570030.html
  • 禅宗的心灵之道

      [11] 《定慧品第四》。   [12]《般若品第》。   [13]《忏悔品第六》。   [14]《顿渐品第八》。   [15]《顿渐品第八》。   [16] 《自序品第一》。   [17] 《...。   [24]《机缘品第七》。   [25] 《般若品第》。   [26] 《自序品第一》。   [27] 《定慧品第四》。   [28] 《定慧品第四》。   [29] 《自序品第一》。   [...

    彭富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32158711.html
  • 佛教顿悟与道教炼养

    。   根据《六祖坛经》的说法,顿悟就是依顿教法门而于刹那间开悟。《六祖坛经·般若品第》说:“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这里,六祖大师已经将顿悟讲得很清楚了,即:以顿教...心即具万法!《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说:“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24]《六祖坛经·般若品第》说:“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这里...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5343484.html
  • 浅谈真正见解

    ,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六祖坛经·般若品第〉)   临济祖师云: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横行,免被这...。离此心外,觅菩提涅盘无有是处。(《达摩血脉论》)  六祖大师云: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0439211.html
  • 中国禅宗即心即佛与儒家心即理

    其中的“心”、“佛”、“即”这三个义项。   关于心,禅宗一般认为:心有本心,性是本性;心有染污,性本清净;悟到了心性的清净,心将不再染污,众生在觉悟上也就同诸佛无异。《六祖坛经·般若品第》[6]...良知:人人都有良知,但凡夫却迷失了,所以需要致良知;致了良知的人不过是能够明辨是非,能够知其天理。《六祖坛经·般若品第》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5443485.html
  • 六祖与《坛经》思想

    念悟即为佛。他认为,自心圆满具足一切,自心有佛,自性是佛,迷悟凡圣皆在一念之中,不必向外寻求,只要识心见性,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便能解脱成佛,如"般若品第"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无着,不立文字,任心自在,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所以说慧能《坛经》是以真常本有自性的思想为基础,完善了《涅槃经》佛性理论,并且与般若思想相统一,形成一支独特的中国禅--南宗顿禅。  对六祖慧能本人的记载在...

    释宗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2350607.html
  • 禅宗“顿悟”浅释

    1992年版,第316页。  骨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l“167页·  @《坛经.付吸品第十》.  ⑦《坛经.坐禅品第五》。  ⑧《米子语类》九十八.  ⑨《坛经.付嘱品第十》。  ⑩转引自、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四样,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353页,  O铃木大抽;《禅风禅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矶一“页.  ⑩(坛经.般若品第》.  ’⑩《坛纷顿渐品第八》  湖北教育学院...

    蒋均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1351286.html
  •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

    ”这就是说,人人自心本来具有真如本性是万事万物,一切现象的根源。”   在“坛经·般若品第”中,大师开示道:   “何名...宗教的共同修法。印度佛教没有禅宗,在慧能大师以前也只有禅学,其共同点一是“藉教悟宗”,还离不开佛教经典;是“渐悟”,主张成佛需经历各种阶段。但大师却...

    蔡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54663736.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