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闽南佛教特色出家女众梵行清信女(菜姑

    法师自菲律宾回国,在厦门南普陀寺传授三坛大戒,女众戒子中凡是闽南籍的没有一个落发,她们这类出家人俗称“菜姑”o民国一代高僧弘一大师莅闽,曾到过泉州几座女众道场讲经,了解到这班带发修行女众长住寺院,精进修...僧尼”,到清中叶演变为带发出家的梵行清信女,她们装束特殊,皆统一梳“菜姑发髻”大襟上衣,阔裤“打裤脚”,穿罗汉鞋。泉州民风纯朴,人心向善,历代高僧辈出,法雨遍洒南天,士女翕然归化。梵行清信女一脉相承,...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40681733.html
  • 晋江佛教概述

    ,晋江全县有住众寺庙44座、102人、其中比丘13人、比丘尼6人、菜姑(梵行清信女)83人、受戒者61人。   唐天宝间(742~755),晋江超功寺僧昙静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法。清顺治十二年(...等到新加坡;50年代~80年代,有妙灯、晴晖、广安等泉州晋江僧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建寺院、办教育,广渡信徒、弘扬佛法,还有一些菜姑赴菲,促进了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晋江著名佛教寺庙:   龙山寺。...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110395776.html
  • 福地良田培圣果,海天水月映禅心——记福建省晋江市池店福海堂住持释弘暧

    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福海堂经历宋元明清,皆有修葺扩建,近代以来皆由出家女众“闽南菜姑”住持管理本堂。于民国年间有惠安崇武人氏正信优婆夷宽美詹末姑、赵报姑、心洁陈远清姑相继勤修梵行于本堂,皆得功德圆满。   “菜姑”又称“梵行清信女”,是福建佛教特色现象,主要出现在闽南一带(即泉州、厦门、漳州),特别是泉州。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闽南出家女众中几乎没有落发的比丘尼和沙弥尼,...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681716.html
  •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之佛教

    新中国成立后之佛教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54年,召开泉州市第一届佛教徒代表大会,产生首届事事会。合作化期间,郊区寺产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菜姑有的入社务农。1958年,受“左”的思潮影响,动员寺僧,菜姑还俗参加生产,并采取并寺集中办法,把未还俗的的僧尼、菜姑,集中指定寺庙居住,开办工厂,自食其力。“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佛教被作为“四旧”而禁止,法器被没收,寺庙被占用,僧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5746549.html
  • 民国时期泉州佛化运动

    佛教分会召开代表大会,有会员793个,僧人242人,菜姑452人,居士99人,有寺庙149座。1948年,旅居菲律宾僧性愿,捐资委托在家女居士陈珍珍,创办“觉华佛学苑”,吸收菜姑学习佛学理论和文化知识。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洋侨汇恢复,泉州民间的佛事活动发展很快,民间的祈福酬愿的佛事盛极一时,大部份寺僧都参与佛事活动,佛学知识又趋谈化。一部分寺庙靠少数寺田过农禅生活,佛事活动成为多数寺院的僧尼、菜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5746548.html
  • 清代泉州的佛教

    菜姑”的名称演变为女众带发住持寺院者的专称,而把在家设佛堂,长斋奉佛的女居士,称为“菜友”。后来这些“菜姑”大都来自农村的劳动妇女,文化素养较代,宗教意识较淡薄,但对神佛的信仰却很专诚,以农禅的清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5746547.html
  • 惠安佛教文化

    转岸和尚、法空禅师、贤慧禅师、广钦和尚,他们到台湾及南洋各地宏法;普亮法师,抗日战争期间在新加坡与筹赈会密切联系,招募技工回国服务,后被日本侵略军所害。   惠安的佛教信徒,以僧尼及菜姑为主,菜姑占大部分。据1965年5月调查统计,全县寺院145座,常住僧尼菜姑580人,85%以上靠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维持生活。这些人中,25岁以下162人,26~40岁135人,41岁以上283人。崇武镇寺院16座...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80889755.html
  • 弘一大师在福建

    的第四个特点,是女众带发出家的菜姑盛行。当时闽南以“女众削发出家尼僧少,带发出家菜姑多”现象而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奇观。所谓“菜姑”,指闽南带发出家住寺的女众佛徒。菜姑出家时需投奔一位比丘僧为皈依师父,在佛前举行“三皈”仪式,并摄受《梵网萨戒》,便可出家住寺。她们舍家庭,独身不嫁,住佛教寺堂,布衣素食,诵经礼忏,除了仍挽青丝留发不剃外,与出家僧、尼无异。这种菜姑出家形式因不符合佛教古制七众弟子的“...

    何绵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20863635.html
  • 佛教文化在泉州的社会影响

    佛教文化在泉州的社会影响  佛教在泉州流行了一千多年,为了自身的发展和适应时势的变化,而逐渐世俗化。延至清末,泉州佛教办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即出现皈依佛门的“菜姑”。民国时期,泉州寺庙半数以上为“菜姑”住持,这加速了泉州佛教世俗化的进程,不少寺庙出现兼祀杂神的现象。1980年以后,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寺产,僧尼返寺,逐步建立僧尼培训制度,创立化佛学苑。泉州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雪峰寺等,建立起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5946551.html
  • 佛国春秋 一枝独秀——闽南梵行清信女嬗变考略

    三坛大戒,女众戒子中,凡是闽南籍的没有一个落发。她们有的自幼随姑母或生母出家佛寺;有的成人后自愿脱离尘劳烦扰而进入佛门;有的则因婚姻不如意或青年丧夫孤苦无依、不愿再婚而出家。当时这类出家人俗称“菜姑”。未婚的俗称“清姑”;一般称“菜姑”。直到1928年,弘一大师莅闽,曾到过泉州几座女众道场讲经,了解到这班带发修苦行女众长住寺院、精进修持的情形。她们除早晚两堂课诵外,晚上还坐香念佛,白天则勤苦耕种。...

    陈珍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45869734.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