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7篇,用时2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问:应先悟道还是以所学救度众生?

    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据。在菩提修行中,有国王式、船夫式等。国王式,就是先着力于自己悟道,具备相应能力后再度化众生。船夫式,则是将自利和利他结合在一起,从利他中完善自己,就像划船船夫那样,和乘客共同抵达彼岸。当我们无私帮助他人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私心;当我们慷慨布施时,就是在克服自己吝啬。所以,两种方式都是可行。至于哪种更合适,应根据各人实际情况选择。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01977937.html
  • 证悟空性只是菩萨利益众生前提条件

      我们一定要记住,大乘修道正行就是利益众生。   既然利益众生才是正行,那证悟空性意义何在?答:证悟空性才能利益众生。不证悟空性,就不能圆满自他平等、自轻他重以及自他交换菩提修行,而且利他行为也无法清净。因为始终有“我”执著,凡夫人不会选择利他,只会利己。一旦证悟了万法皆空,从此就有了真实利益众生。因为悲心和空性相辅相成,有了空性境界,大悲自然会出现。   所以,证悟空...

    索达吉堪布 讲

    |菩提|空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0/14400092807.html
  • 菩提与空性见——《菩提与道次第》自序

    着手修行,显然是更为稳妥道路。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菩提是大乘不共教法。若不曾发起菩提,即使证得空性,也无法引发悲愿力量,从而趣入寂灭涅槃。关于菩提种种无与伦比殊胜,《认识菩提》一文中有具体解说,此不赘言。   其次,发菩提对于修行具有多重意义。很多人将菩提等同于普通利他行,这一认识是片面。若从表面行持来看,菩萨行很多内容似乎并无出奇之处,与世间善行及其他宗教...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1542485.html
  • 学佛催化剂── 助缘

    ,也就是发了利益一切众生的人,很多人家庭却不能和睦相处,有和父母不和,有和妻子不和,大部分夫妻经常吵架,搞得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学习佛法,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菩提修行,也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众生组成,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在外面大家一致认为是一个不错修行人,喜欢帮助别人,并且菩提很好等等。但是就是和家庭不团结,经常对自己家人发很大脾气,搞得人见人烦,我自己认为这种修行人有问题,因为...

    苏梅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25688995.html
  • 马来西亚佛光山第五期短期出家修道会圆满舍戒

    、参禅作务,学习行解并重出家生活。戒会师资坚强,课程包括:“菩提修行要义”、“认识依止常住”、“佛法概论”、“得戒和尚语录”、“专题讲座”、“经典选要”、“禅修”、“念佛”及“综合讨论”等,并...菩提,发广大,得上品戒。戒会典礼殊胜庄严,场面非常感人。   戒子心语 感佩精神   ●将77高龄母亲也一起带来“出家”本浩非常虔诚表示:母女俩因为了悟到世间肉体、思维、观念都是假相,...

    【佚名】

    |舍戒|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04/1541378710.html
  • 大陆佛弟子给证严上人一封信

    态度和价值观念中还是有很大差距。   佛法修行有六波罗密,虽说以般若为本,但是如果没有其他五度配合和依止,也是不行。大乘佛法首重菩提,而归于般若。而中国佛教越向后发展,越变偏空,走向了沉空滞寂一面,反而背离了佛法圆融不二一面。没有菩提摄持,便落于小乘,而失去了大乘法济世精神,只要有菩提,便种下了成佛种子,只要辛勤耕耘,努力修行,终有成佛之日。而且菩提发起,也非...

    方冰

    |慈善|义工|菩萨行|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2/09422219713.html
  • 佛法不离世间觉

    我们应该视一切众生都是能满己愿摩尼宝,它可以使我们生起菩提修行遂心如意。珍惜每一次与人交往机会,就像爱惜如此珍贵摩尼宝。时时替他人着想,处处以他人为善,吃亏事情留给我们自己,执著他人利益...修行离不开逆境考察,不随境转洒脱自在才是成功验相,只有真正放下一切执著才会获得解脱。善良与邪恶是相对,没有善良也就没有邪恶,人们欲望驱使会令大多数人做出伤害他人蠢事,我所执毒瘤会...

    日藏嘎瓦仁波切著

    |修行|生活|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3/1405168573.html
  • 菩提心中误区—认识菩提

    管理寺院,免不了要应酬复杂人际关系;到各地弘法、开设讲座,也免不了和各种类型信徒打交道。在这样过程中,我们往往就忘记了当初,甚至将事业成就当作修行。事实上,我们发出离心或菩提去做事,...一切众生,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我们知道,菩提修行是非常积极。如果我们不做事,菩提根本无法调动起来,佛菩萨所具备品质根本无法成就。所以,必须通过修利他行来积累成佛资粮。关键是在于,要以正确发...

    济群法师

    |菩提|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2/09260133407.html
  • 菩提特征及实践-认识菩提(7)

    念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发起菩提,标志着有情生命觉醒。这一觉醒,驱散了无明长夜,照破了生死迷梦。菩提修行中,必须以觉悟为本,于念念中保持觉醒,观五欲六尘...   七、菩提特征及实践   凡夫心灵世界中,每种心行皆有各自特征:贪心有贪心特征、嗔心有嗔心特征、慢有慢特征。那么,菩提特征又是怎样呢?《华严经》告诉我们:“发菩提...

    济群法师

    |菩提|出离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1/11232933811.html
  • 随缘——随什么缘

    过去结恶缘了。   我们常常说:‘随缘、随缘’,要能随顺缘,也要能随逆缘。如果只能随顺善缘,不如我意缘我就变了脸,那叫随什么缘?如果能随顺逆缘,则逆缘也能化为顺缘,恶缘也能化为善缘。大乘佛教发菩提修行者,要修六度。六度第三度是忍辱度——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所以度嗔恨。忍是能忍之,辱是所忍之境,人情上最难忍受境,莫如侮辱,辱若可忍,则其他境遇也就能忍了。但是,随缘不是随波逐流,更不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80450432.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