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印度梵文的名称“菩提萨垛”,音译成中文,简称“菩萨”,所含的意义就是“觉悟有情”。自己对于人生哲理觉悟了,可是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尽量施以助力。所以中国人说“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这就是菩萨的境界,等于中国人说的圣贤,名称不同,发音不同而已。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09391177425.html
-
人格」、「念头」、「看法」等等。 监寺满望法师开示文中的重点:心平气和则明理;心开意解则慧生;心正行端则人敬;心发愿成则果圆;心安道隆则功成;心体法用则和谐。最后两项是佛菩萨的境界,大众必须努力修持才能体会。 另外新西兰北岛佛光山「菩提班读书会」于5月8日举行,10多位菩萨参加。庄致静师姐带领大家阅读慈惠法师《古今谭》─〈幸福列车〉。在银发香积菩萨们的热闹讨论之后,一致结论:所谓「列车」,就...
佚名
|佛光山|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5/12262923758.html
-
开始学佛时,需要制订一个目标,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各种执著,包括对成佛的执著。所以,修行达到相当程度时,就不再觉得我在修行,觉得我已达到什么果位。如果有这种想法,还是典型的凡夫,而非佛菩萨的境界。佛陀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还告诉我们:“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11077463.html
-
达真堪布答:佛经中讲过,一地菩萨不能衡量八地菩萨的境界。我也经常跟大家讲,我们不能说别人的是非。有些修行人喜欢谈论他人的过失、长短,说这个人修行好,那个人修行差;说这个人做的如法,那个人做的不如法。...的过患,还容易诽谤到佛菩萨。有一种说法,“佛和贼不知道在何处。”我们看不出来贼在哪,同样也看不出来佛在哪。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也有化现成狗、猪、苍蝇、蚊子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能...
达真堪布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5512594709.html
-
济群法师答:
开始学佛时,需要制订一个目标,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各种执著,包括对成佛的执著。所以,修行达到相当程度时,就不再觉得我在修行,觉得我已达到什么果位。如果有这种想法,还是典型的凡夫,而非佛菩萨的境界。佛陀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还告诉我们:“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济群法师
学佛是为了成佛,是否也是一种执著?|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81877831.html
-
在人生道路遇到障碍时,要越过去,确实很不容易。学佛后,虽然知道一些道理,但那是佛菩萨的境界,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所以,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也是正常的。
对佛法的认识,有一个量的问题。我们相信因果,是不是彻底相信呢?在未获真实体证前,这种相信总是要打折扣的。通过经书得到的认识,哪怕再虔诚,至多不过是五分。更何况,我们的信心也会存在问题,会有怀疑的成分在内,那就只能剩下三分或更少。...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40978128.html
-
为什么不能轻易谈论众生的过失?
达真堪布答:佛经中讲过,一地菩萨不能衡量八地菩萨的境界。我也经常跟大家讲,我们不能说别人的是非。有些修行人喜欢谈论他人的过失、长短,说这个人修行好,那个人修行...看到别人这些有漏无漏的功德吗?
谈论众生的过患,还容易诽谤到佛菩萨。有一种说法,“佛和贼不知道在何处。”我们看不出来贼在哪,同样也看不出来佛在哪。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也有化...
达真堪布
http://www.fjdh.cn/fjask/2010/01/18034496459.html
-
好事,就能入佛菩萨的境界。
如何转变?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人是比喻,指自己、善人和恶人。善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效法、学习;而恶人也是我们的老师。凡夫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的过失,只会...眼前这些现象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学过唯识的同修应当有这个常识。可是实际上的境界,我们没有能证得,也就是说我们入不了唯识的境界。何以入不了?没有转识成智,所以我们还是凡夫的境界,不是佛菩萨的境界。而佛菩萨...
净空法师讲述
|净空法师|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203406258.html
-
的困惑,就是因为不懂得次第,不注重基础,以为起点越高越好。 大乘经典都是佛菩萨的境界,如果我们一时还做不到也很正常。《梵网菩萨戒》也有这样的特点,很难实际地行持,诵过《梵网菩萨戒》的同学有没有想过,要身体力行地去做?因为那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的确不太容易做到。当然,如果努力地做,还是可以做到一些,但非常困难。 相比之下,《瑜伽菩萨戒》就比较可行,在藏传佛教中流行的就是《瑜伽...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32053345.html
-
能入佛菩萨的境界。
如何转变?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人是比喻,指自己、善人和恶人。善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效法、学习;而恶人也是我们的老师。凡夫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的过失,只会看别人的...眼前这些现象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学过唯识的同修应当有这个常识。可是实际上的境界,我们没有能证得,也就是说我们入不了唯识的境界。何以入不了?没有转识成智,所以我们还是凡夫的境界,不是佛菩萨的境界。而佛菩萨的...
惊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7505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