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何谓八胜处观。
范古农答:一者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胜知见,二者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胜知见,三者内无色相观色少胜知见,四者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胜知见,五者青胜处,六者黄胜处,七者亦胜处,八者白胜处,以所观境及所得功德,远胜于背舍,故曰胜处。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145012761.html
-
问:何谓十一切处观。
范古农答: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前八法继八胜处而修之,后二处须由背舍转修,因所观境遍满十方,故曰一切处观。以上三法,通名观禅。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152812762.html
-
种类繁多的印象。对于这些印象还能保留下来、记忆犹新而不致于模糊淡忘,这就是“念”的功用了。 不错,经论所说的串习事,是见闻觉知的经验境界,由念心所作为所观境而逐一保留下来,但这绝不是一般性的观念、概念、亿念的观境,而是另一个宗教领域的东西。它有净化身心、破除烦恼、引发智慧的功能,是一种特殊训练、特殊修持的法门。那么,念心所取为观境的串习事,便是修持的法门了。修持是净化身心、陶冶性灵、提升德性的...
释 妙 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73767199.html
-
玄奘译) 《菩萨戒本经》附《菩萨戒羯磨文》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自誓受戒章》 观境所依: 近观境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秘密八名陀罗尼》(《八名普密陀罗尼》) 《七佛所说神咒经文殊师利菩萨说咒章》 《七佛所说神咒经大势至菩萨说咒章》 《七佛所说神咒经贤护菩萨说咒章》 观境所依: 远观境 《弥勒菩萨来时经》 《弥勒菩萨成佛经》 《...
明夷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4348711.html
-
请问观想念佛要注意什么?
印光法师答: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
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6443311083.html
-
之所观境 (一)三乘共慧—佛经说:“若于一法不遍知,不作证,即不得解脱”。而修学佛法的目的在解脱,是三乘圣者所共的;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以深智慧,遍一切法而通达之,即慧的所观境,于一切法的悟入空无我性。所以佛法极重的出世慧足在法上证》《普遍性。二乘的观境,但说是“近取诸身”:菩萨财不但观察自我身心,且对于自身心以外的一切事物,无不遍观。经中说:“知四圣谛是声闻慧”,可谓是沉沦与超出的二重因果,其...
寂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55163741.html
-
“五重唯识”观辨析 林国良 【摘要】“五重唯识”观以有为、无为一切法为所观境,以慧心所为能观体;以三自性理论为观法之总纲,以五法理论和心识结构理论(三分或四分说)为观法之具体展开,破遍计所执性,...”,二是强调所观是识。 此五层观法,即“五重唯识”,涉及到所观境、能观心和具体观法。 1、所观境 如上所说,“五重唯识”的所观境,就是有为、无为一切法。但有为、无为一切法为什么可纳入“五重唯识”...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573513.html
-
一 佛学之要在慧学二 慧之名义与究极体相三 智能之类别四 慧之观境五 慧之进修六 慧学进修之成就
一 佛学之要在慧学唯慧学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 ,佛法甚深如海,广大无边,而其主要行门,则不外乎信愿、...如之智;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直达圆满无碍的最高境界。四 慧之观境三乘共慧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慧是以分别、抉择、寻伺等为性的,那末它所分别、抉择底对象----所观境,是些什幺呢?佛曾经说:「若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447853.html
-
最高境界。 四 慧之观境三乘共慧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慧是以分别、抉择、寻伺等为性的,那末它所分别、抉择底对象----所观境,是些什么呢?佛曾经说:“若于一法不遍知、不作证,即不得解脱”(阿含经)。修学佛法,目的在求解脱,解脱是三乘圣者所共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以甚深智慧,遍一切诸法而通达它。换言之,慧的所观境,即是一切法,于一切法的空无我性,能够通达,究竟悟入。所以佛法最极重视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70042683.html
-
地”。 十、行者将自识摄於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为第十地,即“法云地”。 十一、行者於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生起诸总集之所观境(总集诸佛自性之皈依境),为第十一地,即...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335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