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国谈论素食,许多中国人可能都会怀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情,人们似乎很难从容面对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因为那时,所谓的素食观念已经被简化为—个动词:“吃素”。而...。今天,当绝大多数中国人早以解决了温饱、正在享受小康生活的时候,大家终于可以以一种明朗的心态,坦然面对“吃素”了。素食观念的完整内涵也已经得到了恢复:素食不只意味着“吃素”现象(一种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
佚名
|当代素食观念与餐饮业经营|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2235817445.html
-
昭慧法师则从佛教徒的角度出发,认为圣严法师的身后佛事打破了佛教在华人世界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窠臼,其中勿捡坚固子更是破除舍利子等于高僧的观念。另外对于圣严法师对自身病情的坦然面对、不掩饰、身后办理...严法师无尽的身教落实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同时也向社会持续地传递良善的社会观念与价值。...
佚名
|两岸|社会观念|良善|传递|佛教在港台|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9/11123390836.html
-
观念与修行 正确的观念是修行成就的根本。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些人进步快,有些人进步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是否能抛弃自己既定的观念,而接受新的正确观念。故 缘道祖师无论是上课或平常谈话,几乎都是在为弟子们建立一个最正确的观念,也就是弟子们耳熟能详的宇宙观、人生观与生命观。 本门的宇宙观非常庞大,但却非常简单,这似乎有点矛盾,但能实证之则豁然开朗。‘九字禅’是互古以来最伟大的宇宙观,这不是用平面或...
善性老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45156067.html
-
自我观念的症结 黄俊威 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主要是以奥义书的自我观念为线索,针对有关自我观念在印度传统思想的开展问题,作为对自我观念的基本认识,并籍以进一步检讨佛教对自我观念所采取的理解立场。本文内容共分二节: 第一节 佛敌对自我观念的传统理解,主要是在探讨佛教对自我观念的理解,到匠是采取“主体”义,还是“实体”义呢?由此而突显出佛教对自我观念的传统立场,从而引申出自我观念在印度思想史的...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11165040.html
-
力的牵引,无法自主。儒家谓:“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逭”。又说:“为善降之百祥,为不善降之百殃”,此种自作自受的因果观念,与佛家是一致的。 习气又称业习,是由过去生中的行为或意识活动所刻划的...由第六识所起的分别心,相当于哲学中的概念。个人所独具的分别心,称为别业妄见,纯属我执。少数人的同分妄见,也是我执。我执是从情感所生的主观,所以又称情见;是由第七识所起的分别心,相当于哲学中的观念。譬如...
周中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4839865.html
-
观念的提升 一、外道也修禅定,何以为外道? 二、如何发心,才与正法相应? 三、众生烦恼、颠倒之根本所在? 四、佛法的法义─三法印与实相印? 五、何以谓“迷而非失,悟而非得”...佛所谓“信解行证”,在上述四则,皆已说明得很清楚了。故以下进一步,再谈生活的自在与落实。
六、修行的要点,是用心?还是不用心? 这几天研讨下来,大家基本的观念都已差不多;故对此题都说最初还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54369763.html
-
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
大安法师
|念佛|临睡|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04/195002587.html
-
nkdj: 天人、饿鬼、地狱道众生,我们凡夫往往是看不见的,龙虽然是旁生道众生,可我们也看不见,这是从佛经上了解的。承认这点比承认龙能兴云布雨难,那只是龙的本事。而科学只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共识,我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4745432.html
-
http://www.fjdh.cn/Item/89625.aspx
-
论语·学而》),如“力行近乎仁”(《中庸》),等等,都可以理解为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的思想、行为所作的“权教”,其原则其实是一致的。儒家作为一种道德哲学,“仁”是其中的核心观念,其他道德“子目”和后来的学派都以此核心观念为根据申发而成,因此,“仁”所体现出的特点也可以视作儒家思想的特点。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则佛教戒律基本原则与儒家核心观念之间就存在相当多的契合之处,最突出者就是主体性与生活化。...
佚名
|观点|戒律|儒家|道德观念|佛教|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1917319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