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执的圣者不可。然而,并非每一圣者都表现这样的作略。 经上说:佛入涅槃时,佛弟子中烦恼未断的,痛哭流涕;而烦恼已尽的解脱者,只有世相无常的感觉,默然而已。依一般的眼光来看,一定要说哭的人对;那...在日常生活的方面,解脱了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对于人事,不大关心。简朴,恬淡,有点近于孤独。以财物为例,声闻圣者,觉得这是毒蛇般的东西,不可...
印 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83340675.html
-
解脱者的法语 念佛行善,临终受益。看破放下,得大自在。 1.面对死亡毫无惧色,身心安宁绝对自由的高僧,在佛教史上实在是多不胜举。但最最令我刻骨铭心的,还是一位历尽艰辛的求道者,他在老病交加的临终...自己处境的凄凉哀绝,又想起自己内心对于解脱的受用和安然,各种矛盾汇聚在一起,使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了生命内在力量的伟大和庄严。于是,他就在床头的墙壁上留下了一首未竟的诗作,感人至深: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21266296.html
-
常念十种可悲之法:
一个人如果想寻求解脱和证取一切智佛位,首先他应该常常思念此十种可悲之法:
(一)此十分难得之清净人身,如果用他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本体实即离戏之法身,让他沉陷于迷茫之生死泥沼里,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五)引导自己趋入佛道的至好上师,在未证菩提之前就离开他,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六)戒律乃解脱之桥梁,如果随波逐浪为...
冈波巴大师著 张澄基译
|冈波巴|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2/1432588150.html
-
观点来看一个证涅槃的解脱者,如何具足这些特点。解脱者所证悟的“真”,不是“真我”、“大我”、“梵我”或“宇宙精神”,而是如实知见苦恼的生灭因缘,悟解缘起无我而具足洞察世间实相的智慧,不受好恶的影响去了解事情,这种智慧是对因缘的洞察力,不是靠数学推演和仪器实验得来的知识。佛法的重点在去除我执,解脱烦恼,而不在包办世间一切知识。解脱者的“善”并不光是“一片好心”或“有道德”,而是充满智慧的,有实用、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546842.html
-
,如幻而有,终不可得,日久功圆 ,则能对名利无所惑动,自修自成佛道。
若站在果地的行者而言,名利对证成果位者来说,是不惑不动的,何以得知?因为行者自性解脱,了知名利本空,如幻不可得,当下心地不执著诸法之相,名利无法束缚解脱者,解脱者对名利亦不动,空相解脱故。
...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465712541.html
-
杂阿含一经大正二册一页上: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 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观...
释从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70263813.html
-
如电”;他了解执取人生的现象为实有,根本是种错觉,所以能够“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在面对生活的顺逆境界,自然知道“人生如戏”,随缘尽力扮好自己的角色。
因此,解脱者的心境是坦荡荡、不忧不悔的。对于已经...吹动。凡夫遇到境界时,立刻生起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悟道者早已远离文字相、语言相、心缘相;对于任何顺逆境界毫不动心。甚至到了生死关头,都还能保持宁静而安详自在的心境,不为死苦所烦扰。
最后,一个解脱者所证悟...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14976607.html
-
「阿罗汉」的意思,是「值得供养的解脱者」。所谓解脱者,就是以「贪、瞋、痴永尽」而不再生死轮回者,当他这一生结束后,就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存在了,经中常以「不受后有」、「不再有这一生的轮回的状态」来...解脱这个角度来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值得供养的解脱者」,所以尊者阿难会说佛陀与阿罗汉的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没有哪个比哪个好)。 受佛陀教导而成就解脱的弟子,虽也被称为阿罗汉,但这些阿罗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1042479.html
-
「阿罗汉」的意思,是「值得供养的解脱者」。所谓解脱者,就是以「贪、瞋、痴永尽」而不再生死轮回者,当他这一生结束后,就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存在了,经中常以「不受后有」、「不再有这一生的轮回的状态」来...解脱这个角度来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值得供养的解脱者」,所以尊者阿难会说佛陀与阿罗汉的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没有哪个比哪个好)。 受佛陀教导而成就解脱的弟子,虽也被称为阿罗汉,但这些阿罗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2245202.html
-
佛教),对这论题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首先泛从解脱的一般情景 -- 涅槃论起,逐
步涉及解脱的具体活动;举凡解脱者的智力、肉体(色身)的活动,以及身心所依的世间,都详细讨论。 其中包括的论题有:佛身观(正报论)、本愿思想与净土论(依报论)。作者发现,不管在解脱者的智力、或所依的净土等各方面,后期佛教都有回归传统印度教 -- 波罗门教的显著倾向。无疑地,这与释迦本人的思想相去甚远,因此也丧失了...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414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