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5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寻源救民的故事

    绿草、土石代表修炼障碍;山泉代表开悟,了悟佛性。修行者经过父母(佛法中的老师)的教诲与自身不懈的努力,克除修炼障碍,去掉执著心,从而了悟佛性(开悟),产生智慧,以此去济度渴望法水的众生。一切法水,均从自性山泉中涌出。证悟佛性是任何修行者欲想成就无上菩提的必经之路,也是想济度饥渴众生的最好法水。欲想成就无上菩提,就应该象少年那样,树悲心,立大志,以此来激励自己,克服修炼中的重重困难,不断精进,并去救...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7274816415.html
  • 对上师虔诚乃修持之首—宗萨仁波切

    我们仍在道上,虔诚是条珍贵的线绳,把我们与见、修、行紧系在一起。完全证悟后,则转化成大悲心。   上师与弟子(1)   金刚乘的各种方便法门之中,首先就是要介绍佛性,大乘介绍佛性的方法是分析式的,...  在大乘中,对佛性有一点认知以后,就以沉思及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的方式,尝试完全证悟佛性。而在金刚乘中,行者于一座修持──例如修圣度母──之中,就能修持六度。...

    宗萨仁波切

    |上师|虔诚|宗萨仁波切|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9/08224216130.html
  • 浅谈舍利子

    是修行的真谛,乃在于是否能够掌握自心,契入自性,一个证悟佛性  的人,才是真身舍利,才能了生脱死,不求舍利,舍利自得,切莫为  了身后虚荣,而妄求舍利,则舍本逐末,偏离正道了。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0648928.html
  • 《借壳指月––飞跃看话禅》研究心得(下)

    研穷至理,以悟为则。”孬所以,正觉的默照禅与宗杲的看话禅,都是求“悟”。证悟佛性,是二者的共同目标,所不同的是入道的“方便法”。  默照禅的目的,虽以自悟佛性为唯一的证处,但绝不是以此为究竟,正觉仍然十分...,而是“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著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染污处。”宭  大慧宗杲和宏智正觉之间的差异,是在体现这一人人本有之“佛性”或“如来藏”的方便上,是表现上的不同。宗杲...

    释觉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3250356.html
  • 刘立夫:佛家的处世论

    不能抱怨,能够承受自己所遇到的一切烦恼与痛苦,证悟佛性真谛并使心安住如此。忍的根本精神就是对他人加诸自己身心的任何侮辱、恼害,不忿怒,不结怨,心不怀敌意。佛教特别注意忍辱,大乘佛教,还把忍辱列为六波罗...,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亡俗。”(《万善同归集一卷上》)在延寿看来,宇宙的存在是唯一的,所谓本末,只是真际不同的表现形式。无论凡人还是圣人都具有真如佛性,其差别只是随缘而化的现象,他们都本于共同的种源...

    刘立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431483402.html
  • 索达吉堪布:显密问答录 11、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

    未见到实相、不过已被善知识摄受、对大乘有信解的声闻、缘觉以及诸菩萨而言,他们则可凭胜解信证悟佛性的总相。除此之外,那些试图完全摆脱信仰的支撑,只欲以自己单纯的“学术研究”去证悟...则提倡“无我”,并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

    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显密问答录|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012011249.html
  • 念阿弥陀佛圣号 兼 念金刚萨垛心咒

    是否全部消尽,却很难判定,或者根基好的会业障消净,证悟佛性;或者有的诵咒修持后,见解、证悟往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总的来说,由于每个人的根性不同,通过持咒以后往上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是否每人都亲见佛性却...现在的业障。没有了业障,便没有了妄想、执着;没有了妄想、执着障蔽真心,那自身本具与佛无二的真心自会显现,修掉妄心,显现真心。是故修佛就是修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所谓“万缘放下,佛性自显”,讲的就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5353919.html
  • 觉悟心中的佛性

    证悟佛性,则「观自在」可泛指一切趋向「般若智」者,未尝不可。至于「观世音」在大乘佛教中地位,继续寻声救苦,继续以怜悯之心看待世人,仍然不失菩萨本怀也!信徒祈求了千百年,感应良多,不可动摇。当然示现...、当地的社会价值标准。而证悟佛性与人们所衡量的善恶情事是无关的,执着、分别善恶的相,就很容易让相又来干扰我们的心。依照东方社会普遍认同的「转世说」,人有时会降生为男人,有时为女人,则可以说人同时具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2058580.html
  •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

    不是反映现实的“陈述语句”。这反映着神秀撰偈的当时,仍然处在“修”的境界,没有达到“证悟佛性”的阶段;明净朗照的“般若智慧”还没有起用。所以未能符合五祖弘忍所开出撰偈的两个基本要求:其一、呈偈人能“悟...(偈所反映的)见解,若(要)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人得门,(才能)见自本性。”此偈反映,神秀只到“证悟佛性”的门前,还未得人,因此他的“般若智慧”还未生起明净朗照的大用,所以也不能付以衣法,传以“...

    李润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4067742.html
  • 证悟的女性

    能够超出这个轮回的人,才是真正优秀卓越的众生。    男女本具相同的佛性   男女两性证悟佛性的能力是完全相同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其真实性也确实不变,因为佛陀教导男女本具相同之佛性。所以,...阿罗汉。由于两性皆具佛性,因此,也都有能力得到此种层次的证悟。佛陀的法教包括了对女性的教导,不只是因为佛慈爱她们,而是因为女性也具有同等的成佛种子。   为何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条数目不一样?如前所述,...

    堪布卡塔仁波切

    |女性|口业|妇女|女众|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2/1106463438.html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