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与诗,亲如兄弟,古人云:诗为禅家添锦秀,禅乃诗家切玉刀。古今大禅师吟了不少佳作,成为佛门瑰宝。艺坛明珠,而历代文人学士,也有不少名诗,妙含禅机。大凡文人,皆有慧根,故能通过吟诗而自然地契入佛理,而人...
法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01042201.html
-
由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禅心清韵名家书画展”于3月28日至4月21日在上海明圆艺术中心开展。
本次展览有沪上部分老中青三代近50位书画名家和有关佛教界人士参加。参展书画作品有100多幅,其中有不少是最新创作的,精湛而细腻,精彩又丰富。这些作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充满禅意与诗境。
佚名
|佛教新闻|资讯|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4/08330655389.html
-
静谧中透着一份久远的诗境再现之感。
...
达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13766259.html
-
。同时也是一种直接进入的体验方式。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珠光交映的圆融境 在这种诗境中,圆融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对峙,在无...囚室,突破了语言的五大规律,形成了奇特的诗境景观。 饥餐困眠的日用境 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禅悟后回归平淡的心理,反映在禅诗中就是超然悠闲空静澄明的诗境。“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0065192.html
-
空寂,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的艺术境界来表现其禅意的。 后说诗境。王维的山水禅诗,不仅是寓含了深妙禅理,而且由禅理蕴含了禅趣,由禅趣蕴含优美山水诗境。如:《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渔舟、浣女的幽闲诗境,因此,道出诗人不愿离去心境。如《竹里馆》是王维贬官永州时所作。诗中虽不见“空山”二字,而是用“独坐”道出禅意,表达此时此刻诗人心灵的平静,然后临听“弹琴复长啸”禅趣,静观“深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05457339.html
-
诗境,能更好的宣传推广南山海上观音的品牌文化。 公司各部门全力上阵,通力配合。月初,公司宣传中心在两天内,把景区里的宣传标识,旗帆,宣传标语,更换一新,使得观音广场处处呈现出喜庆和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
佚名
|观音|中秋|
http://www.fjdh.cn/bnznews/2005/09/2000021475.html
-
同样受到佛教思想与佛教艺术的影响,加上一些诗僧的明确倡导,因而将诗思、诗境同禅心、禅境相沟通的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如李嘉祐《题道虔上人竹房》:“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戴叔伦《送道虔上人游方》:“律以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刘商《酬问师》:“虚空无处听,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杨巨源《赠从弟茂卿》:“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
孟二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74158352.html
-
诗亦十分允惬。诵读朴老的诗,都不可能不被其无华的文采,赤诚的真情,恬淡的诗境,以及特有的清气韵致所感染、所激励,进而从心底升腾起不尽的敬意。这就是朴老诗的魅力。
诗境无穷山外山
愿随志士共...亦禅、行亦禅、无价心藏口吐莲”,“诗境无穷”,“修德积学,笔灿莲花”等见解。
朴老在《片石集.前言》中自述写诗经历时说:“幼年时,由于家庭和环境关系,胡乱读过一些古诗词,逐渐受到了感染,发生了...
林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70080145.html
-
雕工精巧、构思奇特,而且汇集了诗境禅意,引人遐思。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亦为儒者所颂扬。而在佛教中,也常用牛来譬喻启人开悟,使用频率堪比莲花,古时文人更自称“砚牛”。因此,这两者成为此次展出的砚台的...
佚名
|禅意|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6/12502125670.html
-
发展:禅诗、禅理诗与禅趣诗,进一步从境界上洞察以禅境比拟诗境的奥窍。第四章 “盛唐诗的诗情与禅境”,因诗不可无情性,而情性不能离面目骨骼,所以由性情与诗情说到盛唐诗人与诗情,更进而探赜盛唐诗的禅境。末...
姚仪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5286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