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只知其理而不加实践,“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光说不练,永远也无法成就佛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解行并重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 首先,必须以思惟修转化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自私心念。思惟无始劫来...慈悲的重要与实践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榜法师 慈悲无障碍 人之所以有贪嗔痴等种种烦恼,根本原因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处处为自己著想,不能以同理心为他人设想,一遇违逆境界即生嗔恼。...
见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0448604.html
-
,一定要会神通三昧。若不得神通三昧,就觉得自己开悟了,这与学术上的开悟没有多大差别。在现今社会,我个人认为,要劝化那些世俗唯物主义者,辩才诚然要,但神通不可少。对于那些人,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也许...眼六通。 记得南怀瑾教授说过,如过悟了,而不能发起五眼六通,那是误了。 金刚经中明说有五眼,而自己并未证得,如何能说自己证悟了呢? 最多不过是凡情测圣智,倒果作因罢了。 对于事理还未通达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849516.html
-
则不堪也。古人修行,亦只以自所证入,时中照了,截断尘劳,教活卓卓地,悠久三二十年纯熟,超出生死不为难。著力在行处,不只空高谈说之而已。古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盖定慧三力回转业缘,正要惺惺地勇猛...禅,只令咀嚼话头,起疑情;而是直就自己心地惺惺照了,豁荡胸中知解、见刺、爱憎至丝毫不立,三二十年养得无心、无事、无为,自有向上一著的出路。兹录二则以自励: 但请依此一切不杂,即纯一洞然,无憎爱、离...
释妙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30669710.html
-
从伏忍、顺忍、无生忍、乃至寂灭忍,到达最极致的时候,不但可以破除我执,更可以破法执,而达到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脱,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在...度众拔苦呢?如果不能忍一切烦恼,又如何能带给别人法喜?如何荷担如来家业呢?哎!与其说得一丈的惭愧,不如将忍辱波罗蜜落实下来,行得一尺吧!
...
见羲法师
|忍辱|空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0/2049503225.html
-
忍,到达最极致的时候,不但可以破除我执,更可以破法执,而达到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脱,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如何将忍辱的精神运用...带给别人法喜?如何荷担如来家业呢?哎!与其说得一丈的惭愧,不如将忍辱波罗蜜落实下来,行得一尺吧!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60640484.html
-
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
虚云禅师
戒淫|虚云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4/0823401307.html
-
在听闻与思惟佛法之后,就要照着去实行;如果只重闻思而不实行,这就好像替人家数钞票,数得再多,也跟你自己没有相干,谚语说:“说食不能当饱,画饼不能充饥。”又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所以,学佛的第...真谛;同时,他也了解到佛法中因果的真理;他认为各派哲学虽然也说到因果,但都不如佛法说得彻底和圆满。于是,他跑到附近一座林园中,默默地在树下静坐下来,专心思惟经中的法义,结果,获得了佛法的真理。所以,我们...
金明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5939648.html
-
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憨山大师费...,用智慧观照五阴,照得明明白白的,就是五蕴皆空了。在观照之初,未能全无妄想,这不要紧,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若妄念一起,你能觉照,就不随妄转。
○ 行持不限出家在家,都是一样,讲个典章你们听:...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11176567.html
-
以了生脱死,大事已办,无需“事”的现实,坦然承受,体取理事融会贯通,究竟生命在生的过程中,是如何的真实面貌。 古德说: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这便是理的持见。 所谓果:一切有为法,前后...不是本有的面目了。 那么,究竟什么又是中国禅的面目?认真地说,仍不外是前面所例的素材,或一部分,或全部,都是禅的义谛,也是禅的面目;所惟一要提示的是:“起心动念”,必须与智慧相应行,与觉悟有关系;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436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