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虽有分别,想不明利,不能于境勾画种种相状,故名无相想。这里把有相想和无相想的差别,与明了分别的差别。 《对法论》第一卷,在建立想蕴文中,详说诸想,述记根据《显扬圣教论》第五卷想蕴建立差别的,三位义配释,显示诸想的差别:第一位约所依差别,建立眼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第二位约作意差别,建立有相想和无相想;第三位约境界差别,建立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处想。
...
正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5548282.html
-
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01575985.html
-
返观觉知。 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11639375.html
-
中的诸想不断,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这世界充满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缘受执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55740472.html
-
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
因此,经中以多喻赞美无常死想之利益,譬如《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中,...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无常|念死|出离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2/16502532483.html
-
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十一、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40653929.html
-
依五个过去因,即无明、爱、取、行与业。受的灭是离所接触外境,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受也灭尽。 想蕴的解析 诸想可分别为三: (1)善(kusala)。 (2)不善(akusala)。 (3)无记。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1)色想。 (2)声想。 (3)香想。 (4)味想。 (5)触想。 (6)法想。 想的生是当根门触境后意门所起的认识与思。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0039429.html
-
会因为意识的继续分别,这样就会继续产生其它的「不如理作意」的诸想,想象如何如何,产生了诸受,快乐、忧苦,而继续因为诸想,而产生许许多多的受,因此了别后的虚妄分别,意识的思惟,会让自己离开了当下,进入...一刻的时候,意识便去继续「配合」产生「应有」的「法尘」诸等「妄想」,从中取「受」,又起诸想,如是受想不断,所以这样的烦恼会继续生起,因为当初有「不如理」处,学佛人应该把这找出来,用「如理」的地方来检验...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0775356.html
-
等种类不同的多体,如是而观察。
如经云:“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当心里肯定“自己确定是如此”而生起了殊胜定解之时,在不忘失的状态中能安住多久,...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止观|般若|烦恼|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1/17494919164.html
-
,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
宽严
|六度|轮回|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2100062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