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禅 胡适
经典雅谈
印度禅是要专心,不爱外界任何影响;中国禅是要运用智慧,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打破障碍,超脱一切。印度禅重在“定”,中国禅重在“慧”。
佛教有三大法门:(一)戒,(二)定,(三)慧。
“戒”是守戒,最高限度为十戒(按:根本五戒,沙弥加五为十戒),后又有和尚戒(比丘僧具足二百五十戒),尼姑戒(三百五十戒),居士戒(即菩萨戒,重十,轻...
胡适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23145390495.html
-
文晟法师:谈禅 学禅是很需要明师指导的,而唯有一流的禅师,才有办法陶冶出顶尖的弟子!俗语道:“无状元老师,只有状元弟子!”对许多“禅者”而言,却又往往是“青出于蓝”的!所谓“明师”,是必须具备有对禅的实际修证体验,并具有正知正见者!而“明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若非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怎会遇见明师?对薄福少慧者而言,即使明师就站在目前,也还是“对面不识观世音”,徒劳错过罢了! 自从学佛至今,个人...
文晟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1171205.html
-
笔者鲁钝少学,略识之无,于禅更是一介门外汉。捧读《禅与玄学浅论》一文后,获益良多。如从“不舍一法”、“无一法非佛法”角度看,对机说法,以玄解禅,前贤不乏先例,似无不可。然若以“禅宗的最高境界‘涅槃’与...
非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3442430.html
-
(一)禅宗讲到明心见性,最简便、最迅速的方法,莫过于禅宗了。因为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不像其他宗派,转弯抹角地建立许多仪轨法则,让行人按部就班渐次修习,慢慢证成。譬如欲深入宝...
元音老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3953298.html
-
关于宋仁宗谈禅的问题 费金玲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摘 要:宋仁宗曾经与多位禅师探讨禅理,留下记载较多的是与德章及怀琏的交往答对。仁宗与德章禅师交往较早,该时他已具有一定的禅知识;与怀琏的交往稍晚,但正是在这一时期,仁宗在禅理见解上取得较大进展。 关键词:仁宗;参禅;禅师 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费金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2561096.html
-
中月谈禅之本心 作者: 杨云唐 心是人的主导,烦恼与菩提的本体。“明心见性”是佛教宗旨,也是别于其他宗教之最高不同处。若学佛不为明心,则难免同于外道,学佛人若不先识自本心,则如盲人摸路,恐走冤枉路而不自知,现今多半的佛教走上著相取舍,可以说是因对心地与无上法不明的缘故。佛法说“心即法,法即心”,学佛即在学法,学法即在明心,然而我们的心的确太复杂了,每个人不同,学法是以心明心的过程,其间因前后...
杨云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04867409.html
-
心是人的主导,烦恼与菩提的本体。“明心见性”是佛教宗旨,也是别于其他宗教之最高不同处。若学佛不为明心,则难免同于外道,学佛人若不先识自本心,则如盲人摸路,恐走冤枉路而不自知,现今多半的佛教走上著相...
杨云唐
|禅宗|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2/17081933632.html
-
谈禅长老,享年87岁,1919年出生于长乐金峰镇,16岁在长乐护国寺剃度出家,曾在西禅寺内受具足戒,1948年远赴新加坡等地弘法,今年6月27日在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圆寂。
13日,...岁的新加坡莲山双林寺退居方丈谈禅长老在众弟子的念佛声中圆寂在双林寺内。谈禅长老生前对中新佛教交流贡献甚大,与西禅寺有很深的渊源。6日,西禅寺方丈赵雄大和尚率寺中主要执事赴新加坡护送长老灵骨回到...
佚名
|圆寂|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7/0944344903.html
-
谈禅文化的渊源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引音:佛教本质上不是宗教,是人类心灵的升华和超越,佛是觉的意思,觉悟人生的本体,觉悟宇宙,洞察一切法界的本源规律,禅是一种思考,是思维修,禅文化是一种表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禅宗的传承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及中国禅的兴起,其中以六祖大师顿悟的契入。 中国佛教最初是来自于东汉时期,洛阳白马驮经,即公元一世纪,中国产生了第一个朝廷...
释印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64855540.html
-
论 “谈禅说佛” 唐大元 一 、前言 禅的真理,充满了智慧和光明。人由此而可以得到一条心理和生理解脱的道路。在日常生活时修禅的真理智慧,可消除烦恼及痛苦;死后又可以在自己的意识中得到圆满的智慧和快乐。并将目身的心理和生理置于佛的净土中,享受永恒的存在。要达成这个佛的真理和怃乐,释迦牟尼佛,特开一条方便的禅宗修行方法给我们。 禅的起因,是怎样来的呢?话说有一天在讲经会上时,释迦牟尼佛,...
唐大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21265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