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本文是妙音书院网-林水镇居士大作,他是一佛教网路文章创作家,该网址如下:妙音书院网[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在这言语自由...
林水镇居士
|三宝|口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16082210615.html
-
一位居士来到寺院,向法师诉说一个人的过错……
傍晚,一个居士来到寺院,向清净诉说一个人的过错,说他作了种种坏事,特别坏,很坏很坏,没法再坏,处处使坏,是个坏人。居士越说越气愤,义愤填膺,拍案痛斥。
清净问居士:他是个坏人吗?
居士说:是个坏人,大坏人。
清净问居士:那你觉得坏人应该做什么事呢?
居士说:坏人当然做坏事了。
清净说:既然如此,那坏人做了他应该做的坏事,你又何必起心动念,...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03974974.html
-
送给曾犯过错的兄弟——永远别失去信心(忏悔邪淫改过行善的福报实例)
发帖人:云开雾淡
◎ 明朝时人洪焘,有一天暴毙,恍惚间被一绿衣人引到阴府。洪问一生的食禄如何,绿衣人从衣袖中抽出一个大纸袋给洪看,洪看到纸后注写著原本可做到参政事的大官,但因在某年月日奸淫了一处女,将为任转运副使的小官。洪看了落泪,向绿衣人问,什么办法可以补救,绿衣人告诉他只要力行善事,就可补过。突然走到前面一条大溪,...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11674993.html
-
之砒酖矣,悲夫!
世俗谚语:人不宜见到出家人的过错,看到或说出会有罪。但是孔夫子是圣人,他还庆幸别人知道他的过错,指责他。子路是个贤人,也喜欢听到别人讲他的过失,为何出家人怕人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想听呢?须知不要光看出家人过错的一面,这是对在家人说的啊,不是对出家人说的。出家人却仗恃着这句话胡作非为而毫无忌惮。那么这句话就成了在家人的良药,出家人的毒药了,真可悲啊!
...
莲池大师
|戒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7/123817192.html
-
过”几个字,被引为自己修行的“第一秘诀”。这是毫不夸张的。就一个普通人而言,能够改正自己的过错,他就会进步;能够认识自己的过错,他就是有智慧;能够诚恳面对别人提出自己的不足,他就是谦虚、能包容。改过,...?因为我们有过,乃至如《地藏经》所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而我们能够做到且必须做到的,就是要抛弃罪垢,远离过错。毫无疑问,我们能够学禅,那一定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我们能值遇大善知识,那是过去的修行...
湛 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4540078.html
-
李炳南答:信愿行的行字是指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结善缘。正行和助行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经上明明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明知有过错,却不愿改正,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缘,在‘信愿行’中的‘行’就有所欠缺。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如果不能具备,怎么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况且保持不良嗜好,
李炳南
临终|念佛|往生
http://www.fjdh.cn/fjask/2007/11/10563219007.html
-
问题补充:
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么利益呢?父母主张给他受皈依,但他长大退心了,是谁的过错呢?
李炳南居士答: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念一句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小孩虽然暂时不理解,但是已经种下善根,怎么能说没有利益呢?至于长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恶缘,但以前的种子坚如金刚,牢牢埋在第八识田中,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还是有利益啊!况且皈依的时候,不能预先就考虑他退心。如果一开始就存有这样的...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6/17101182193.html
-
我总是要同样重量的面包。每次这些面包就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砝码不准,那就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了。”
于是,法官判定农民无罪,而面包师不得不承担诉讼费用。
看完这个故事,我心里...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8/08/19462017176.html
-
当时电力局局长杨某某的语言有些生硬,让杨春香无法接受,使其情绪激动诱发脑溢血死亡。杨某某对此有一定过错,故电力局对杨春香的死亡应负次要责任,即30%的责任,赔偿其亲属死亡补偿金和精神抚慰金共计2.6万元...
佚名
|无常|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2120011873.html
-
孩子过错的板子要打在家长和老师的身上。现在一些学校和家长片面追求成绩、名次,只要孩子分数高,便可以“一俊遮百丑”,其他诸如道德情操、是非标准都可忽略不计,从而造成一些孩子金钱至上的畸型心理。...
佚名
|孝道|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2/215410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