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疑惑,有疑惑而有犹豫,有犹豫而有反复。虽然有人也敬信佛法,若是懈怠放逸,不如理思惟,不守护根门,不精勤修学,不法随法行,信心道念则有退失之虞。 即使在佛陀住世的正法时代,也仍有弟子或对佛法不能生起决定信解,或情欲炽盛、迷恋女色,或贪着利养、希求美食,或懈怠放逸、贡高我慢,或横计人我、徒生疑惑,或不知方便、盲修瞎练,因此退失信心道念,甚至舍戒罢道,搞轮回去了。信心道念若是退失了,又如何使它升进呢...
释恒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1539819.html
-
-甘肃省平凉市重病患者王杰救助记实
· 刘 瑞
...
东林慈善
|东林慈善|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3/20060136817.html
-
学佛为啥进进退退?有十种成就佛法,十种退失佛法
佛言: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成就佛法。
何等为十?
所谓:
不离善知识,成就佛法;
深信佛语,成就佛法;
不谤正法,成就佛法;
以无量...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成就如来无上大智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退失佛法,应当远离。
何等为十?
所谓:
轻慢善知识,退失佛法;
畏生死苦,退失佛法;
厌修菩萨行,退失佛法;
不乐住世间,退...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02876527.html
-
问:每位修行者都须经多生多世累积足够的波罗蜜才能证悟。但是若他投生恶趣,或投生人道但却忘了继续修行或没有因缘听闻佛法,那么他之前所累积的波罗蜜是否会退失?他应修到什么程度才不会忘失在每一生每一世中继续修行?
帕奥禅师答:你在过去世所累积的波罗蜜并不会消失,即使那是在一万个大劫之前所累积的。当你证悟须陀洹道时,你就不会忘失在每一生每一世中继续修行。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放生印经书波罗蜜
http://www.fjdh.cn/fjask/2010/01/18090496763.html
-
索达吉堪布答:华智仁波切说,身语意三门就像脚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此时他深信因果,不希求世间八法,对上师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内心堪能,遇到任何违缘也不会退失道心。
索达吉堪布
修福|生活
http://www.fjdh.cn/fjask/2008/01/19221320220.html
-
佛教的一切修行要从信开始,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能养一切诸善根。很多人因为信根有问题,所以在佛法上难以得到受用,表现为一会儿信心十足,一会儿信心退失。信心十足的时候恨不得全世界的人和他一起修行佛教,信心退失的时候骂被这个人骗了,骂被那个人骗了。所以总在佛教这个豪华的大门口徘徊,不敢入,又想入。
所以信根成了修行佛教的关键。在佛教的教义里面,信也讲得很多很多。我们平时见到一般是两种人...
明一法师
|正信|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1/22520034592.html
-
佛教的一切修行要从信开始,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能养一切诸善根。很多人因为信根有问题,所以在佛法上难以得到受用,表现为一会儿信心十足,一会儿信心退失。信心十足的时候恨不得全世界的人和他一起修行佛教,信心退失的时候骂被这个人骗了,骂被那个人骗了。所以总在佛教这个豪华的大门口徘徊,不敢入,又想入。
所以信根成了修行佛教的关键。在佛教的教义里面,信也讲得很多很多。我们平时见到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是直接...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013482691.html
-
嫉妒之心,如是功德一时退失。如提婆达多愚痴厚重,乃于我所生嫉妒意,即时自失五种神通。如果起了嫉妒的心,无论我们有什么威德神通,禅定神足,都会全部退失。”
现代社会这种心理也十分多见,这样的态度其实...
西游记发贴
|嫉妒|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6/0023061118.html
-
大众既得三皈五戒,当生大欢喜,生希有想,愈增深信,愈坚弘愿,出烦恼渊,至菩提岸。即今所受三皈,以为出世正因。慎勿退失,谨守修行,严守戒律,切不可负优婆塞、优婆夷之名行。(摄影:本慧)...
佚名
|灵光寺|圣辉法师|三皈五戒|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4/1011483646.html
-
密乘十四根本戒 一、对於上师身口意不恭敬。 二、对显密律仪不遵守。 三、对金刚兄弟起怨诤。 四、忘失慈悲心嫉有情乐。 五、畏难不度退失菩提心。 六、毁谤显密经典非佛说。 七、灌信不具授密法。 八、损苦自蕴不如佛。 九、偏废空有不学空心。 十、与谤佛破法恼害众生者为朋。 十一、自矜胜法忘失密意。 十二、不说真密法障破善根。 十三、法器及密法材料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035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