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提高僧侣对火灾的自防自救能力,11月14日,江苏省泰兴市消防大队联合泰兴市佛教事务局在该市千年古刹庆云禅寺举办了一次消防培训暨灭火逃生演练。
庆云禅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距今已有...泰兴消防大队主动联合泰兴市佛教事务局组织了这次消防灭火演练。
消防大队培训人员首先为众僧人讲解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并现场指导僧人进行灭火逃生演练。随后在该寺消防负责人仁...
【佚名】
|逃生|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11/09432219021.html
-
古印度中部,在恒河流域有一般遮罗国,国王名叫胜军王。国内有一个宽广的丘陵— 蓝婆,那里潜伏一群夜叉罗刹,爱吃人类的生肉生血。因此,平时不但无人敢去那个丘陵,甚至一听到丘陵的名字,就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7224516358.html
-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子中,瓶底向着有光的一方,瓶口敞开。但见蜜蜂们向着有光亮处不断飞动,不断撞在瓶壁上。最后当他们明白,自己永远都飞不出这个瓶...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8380916743.html
-
轻装逃生可能会更有保证
在茫茫大海上,有一只大船触礁将沉,大家纷纷攀登救生艇,正在这危急之际,有一个乘客瞥见舱里有一大堆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名贵器皿,就找了个口袋一把一把的朝口袋里乱塞。
...美女、虚名?这些固属需要,但不要忽略更重要的逃生,千万不要错过时机。
在逃生这件事上,轻装前进可能会更有保证。
在茫茫大海上,有一只大船触礁将沉,大家纷纷攀登救生艇,正在这危急之际,有一个乘客瞥见舱里...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42675158.html
-
我叫张燕,是山东省烟台市北亚贸易股份公司的会计。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上午九时许,我和公司经理胡全明先生与董晓华大姐一起乘车去东郊某单位办事。当年行驶到海岸公路第八中学附近的时候,...
张燕自述
|念佛|感应|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1304532066.html
-
儿子抱7旬母亲火海跳楼逃生 自己受伤母亲无恙
2009年06月15日 来源:济南时报
当时,田先生抱着母亲从这个窗台跳下。 黄智义 摄
时报6月14日讯 (记者黄智义) 今天凌晨,山大南路一居民家着起熊熊大火。在将父亲、儿媳和孙女救出火海后,房主田先生抱着72岁的老母自火海中跳下楼去。老母安然无恙,田先生腿部骨折。
今天凌晨2点10分...
佚名
|社会|教育|纪实|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6/09383583899.html
-
住宿的人们,洪水从紧闭的门缝里往屋内涌,眼看着就要漫上床,最先惊醒的人们紧急从窗户逃生。紧接着有几位六七十岁的僧人在几位年轻人的帮助下也从窗户逃了出来。为了防止被洪水冲走,他们呼喊着互相搀扶着向贺兰山...
佚名
|内蒙古|贺兰山南寺|山洪|
http://www.fjdh.cn/bnznews/2005/07/210426153.html
-
台中莲社金刚班班长李水锦莲友是一位发菩萨心最虔诚的佛弟子。他家住在市内南京路卅一号,不但佛化家庭,并且还度化了她自己的母家,她母家住在沙鹿镇明秀村的山上;在八年前的九月初八日,开始邀约莲社弘...
佚名
|母爱|孝亲|感应|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5/10304617892.html
-
各种消防器材装备的使用方法、功能、用途,并穿插讲授了一些基本的灭火、防火以及逃生自救常识。
天台国清寺现有6000多间房舍、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达7.3万平方米。授课人员针对木结构建筑的火灾特点,讲授了建筑防火、消火栓的使用、电气防火、报警、逃生自救等常识。法师们还试穿了消防灭火服消防器材装备等。
...
佚名
|消防|消防|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2/12020633217.html
-
消防法律法规,并介绍了报火警的方法、火场逃生的注意事项、使用灭火器的方法、生活用火防火常识等。讲座还结合部分宗教场所火灾案例,就寺院等建筑的防火、灭火及自救逃生技能进行了重点阐述。随后,消防大队还特别...乱接、线头裸露等现象特别严重,这些都是宗教场所特别容易引发火灾的因素。
县消防大队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县宗教场所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逃生自救能力和应对火灾...
佚名
|消防|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7/0916422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