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就谛实语贤法入遍智大城愿文 智悲光尊者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
悉地海源上师与,殊胜三尊菩萨众, 顶礼皈依赐加持。 愿我生生世世中,十八暇满珍宝身, 皆能获得且成为,具相至尊师所化。 愿以一切增上生,及与定胜之源泉, 闻思修行调自续,随学佛法如意宝。 愿于相续油然生,入法根本出离心, 无边轮回四厌心,视如囹圄与火坑。 愿于无欺业因果,获得坚定之诚信, 细微善恶...
智悲光尊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23867516.html
-
问:何者为佛。
范古农答:佛者得无上正遍智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范古农居士
|释迦佛之事略|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464211794.html
-
问:佛为王子。何以成佛。
范古农答:王子年十九出家修道。三十岁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得无上正遍智。时在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即今腊八日也。
范古农居士
|释迦佛之事略|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061111811.html
-
是遍智,遍智是以道智为因而得,二者分别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对境。
其后,他们又会继续思维:虽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要修学一切三乘之道,但我自己却只能将究竟之大乘作为追寻目标,并通过如理了达高低...。这样修持下去,胜义菩提心很容易生起。
遍智是愿心所缘,道智是行心所缘,而基智主要讲修学大乘的违品,也就是生起胜义菩提心的障碍。所以,在修行菩萨智慧的过程中,希求声缘的自利心是一种歧途,应当放弃...
索达吉堪布
现观庄严论|菩提心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8125191434.html
-
八事中的第一事,就是遍智[一切相智]: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其界限为佛位。
什么是遍智呢?就是佛的智慧。对一切如所有法、尽所有法或胜义法、世俗法,佛智于一刹那间完全了知,如是唯有佛陀才有的特法就是一切相智,也叫遍智,是八事中的第一事,也是《现观庄严论》第一品的所诠内容。遍智可分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它的界限仅限于佛地,别的地没有...
索达吉堪布
现观庄严论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561793408.html
-
中生起的次第,现在讲三智如何与佛宝、法宝、僧宝在自相续中成就的方式对应。首先讲遍智,遍智表示佛宝,如经中说:“薄伽梵现证一切法。”其次讲道智,道智可以表示三乘—&...,则纯粹是遍智。
这里讲基智、道智、遍智与后面五现观——四加行、法身对应。
正等加行和顶加行主要是基智加行,也就是说,它们包括于基智。因为这二者主要抉择入定智慧,而...
索达吉堪布
现观庄严论|菩提心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13314891435.html
-
所知三智——遍智、道智与基智之真如;在道位上,已圆满修学了所修四加行——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而最终获取了具如海功德之法身果位。学修并通达...》的所诠。依靠《现观庄严论》,真正能令菩提心获得稳固且不断增长。下面分三个方面阐述。
(一)需要了解究竟所得之果[遍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不能了知愿菩提心之所缘;
《现观庄严论》讲三...
索达吉堪布
现观庄严论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10065791411.html
-
遍智导入真寂灭; 令诸侥益有情者道智成办世间利; 具足一切种智佛说此一切种种法; 声闻菩萨大众俱诸佛母前恭敬礼; 灭除妄结网;甚深广大体; 遍放普贤光;敬礼妙法身; 无余有情依估主;无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0154304.html
-
或遍智。对方问:那到底什么是一切种智?
我们应当了知,前面所说的“自己曾经走过的途径”,是以因法来表示果法。
一切种智的存在,从两方面可以了知。一是曾经走过的途径。...遍智,第二品以十一法表示道智,第三品以九法表示基智,总的没有把握好,始终会有疑惑。但道理是有的,就像这十法,要么从佛陀所了知的对境,要么从佛陀所经历之因,总之是从不同角度来表示的。
如果对方又...
索达吉堪布
现观庄严论|菩提心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22443891433.html
-
,又与所立法概念相系属。就是说,同品指所立法本身和所立法概念范畴中的其它种概念。后遍性相中谓“由量识认定”,是用来排除对论式所立法未定之疑惑,也就是排除对论式之周遍能否成立之疑惑。如对一个不知“遍智”的人而言,以“能言语”为因成立“面前的人是遍智”时,由于此人未认定论式所立法“遍智”是什么东西,存有疑惑,故对“凡是能言语者皆为遍智”的后遍判断必有疑惑,后遍不能成立。所以说,后遍性相中的“由量识认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14638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