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9篇,用时1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悲心的所与行相

      悲心的所,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有情。   此处,须明确悲心的所缘境,未精通苦谛的人一般只有“苦苦悲”,连“坏苦悲”都很鲜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说“缘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就很狭小。   此处,有情悲是一种三界苦有情的悲心。这是经由学习苦谛教法发展而来的。因此,中士道修苦成为引发大悲心的重要基础。   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菩提心|悲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2/12012120648.html
  • 悲心的所与行相,心之力量难思议

    悲心的所与行相,心之力量难思议  悲心的所与行相,心之力量难思议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来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悲心的所,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有情。  此处,须明确悲心的所缘境,未精通苦谛的人一般只有“苦苦悲”,连“坏苦悲”都很鲜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说“缘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就很狭小。  此处,有情悲是一种三界苦有情的悲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23567512.html
  • 对唯识无义的体会

    是实有的。第六意识是能计,那么它是怎么计的呢?当意识从自种子生起时,由于无始妄熏习力故,自然现出见、相二分。意识所的乱相,乃是以阿赖耶识的相分为本质,自识所变的影像,即自相分,为其所。虽然有依...这样的义相。有这种种的名,意识才能起种种的分别。意识特别的强大,正在于它能一切,又能用种种的名去计度过去、现在、未来的广大境界。依他起法是刹那生灭的,但是意识却能用名表相,把它留住,再计执它是实有...

    释智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4644354.html
  • 两岸禅学会议的风格

    思潮盲点的意图。  这次的研讨会,是海峡两岸间的佛教交流。从佛教的精神来看,佛陀出世救度众生的悲心,是一切众生的,它超越了国土地域的观念。所以,台湾佛教对彼岸的大陆佛教伸出友谊的手,大家互补、互为...形成的大乘八大宗,在教理和思想上各擅胜场,而落实到修行上,融贯为禅、净二门。如同太虚大师所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说明了“禅”是中国佛教生命力的所在。隋唐时禅宗子孙天下,净土则是禅逐渐没落后,...

    宏印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60069780.html
  • 佛教泛论(十八)

    惑中,各自的邪见、疑、痴所成的六惑,称无漏之惑,相对于此,其他五部之惑,称有漏缘之惑。行之惑如前所说,是七见二疑二无明(痴),此等由于(1)自界自地,亦即属于三界九地中自地的五部诸法,(2)而增长惑,(3)更生五部染法等三种条件,故名行。所以称上缘之惑,是由于属于欲界之惑,又缘色界、无色界的上界上地。身见与边见是对有情眼见的粗显诸法之五蕴,执我我所,执断常二见,但是对于上界的微细...

    宇井伯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747087.html
  • 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

    归共六拜,同此运想,同用上偈。想已,起。主者白云: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诸佛正知海,从心想生。是故一心系念谛观,多陀阿伽度 (如来),阿罗诃 (应供),三藐三佛陀 (正知) 拜,“心想生”之上,三三宝,“是故”下,阿弥陀佛。次起立,复云:   ●以此叹佛功德,修行净业正因,奉感拈香   释梵,护世诸天,普雨天...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23144790486.html
  • 三性与三无性解析

    略从能、所两方面来述说。所谓“执”,便是妄情、虚妄分别,属能计;妄情所所对的影像是所计的范畴,即名言所诠的“相”(五事之一),此妄情所执所对所攀缘的我法实是完全没有的东西,只是妄心所起的影像(所计)。换句话说,所执我、法是依他起,除了有情心里显现的影像外,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如妄情所执着的我法实体。能计也属依他起,如给某物取某名而定其性,这种规定性不过是妄情的安排、所的外境而已,别无所有。...

    纯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2939461.html
  • 第三能变识

    意识者,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思惟了别之心作用也。此有五俱不俱二种。五俱意识者,与前五识俱起并生之意识。此意识明了取所缘境故,亦名明了意识。不俱意识者,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发生之意识,五俱意识,更有五同...第三能变识●作者:黄忏华居士   一、能变差别门   第三能变之差别,总有六种。此随不共所依眼耳鼻舌身义六根,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各有分别,依之之能依能之识体,亦有六数。此六种识之立名,有...

    黄忏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4748262.html
  • 释量论略解(卷第一)

    任何一法时,即缘彼法上之一切差别义,如声上之所作性、暂起性、生灭性、无常性、苦性、空性、无我性等,同时,无所遮遣。但对此等义不能决定,要待余心方能决定。遮相缘境,是缘随一境时,即须遣除该境之反义,乃对彼决定。如缘声是无常之比量智,是由遣除声常,而决定声是无常。此等智打分别,有简择,只能决定一义,不能一切差别。故余义更须由余量决定,则不犯余量无用之过。)  问:缘声是无常之比量无用之过,...

    法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23338190.html
  • 法尊法师译:释量论(3)

    之一切差别义,如声上之所作性、暂起性、生灭性、无常性、苦性、空性、无我性等,同时,无所遮遣。但对此等义不能决定,要待余心方能决定。遮相缘境,是缘随一境时,即须遣除该境之反义,乃对彼决定。如缘声是无常之比量智,是由遣除声常,而决定声是无常。此等智打分别,有简择,只能决定一义,不能一切差别。故余义更须由余量决定,则不犯余量无用之过。)  问:缘声是无常之比量无用之过,汝亦相等,以缘声耳识知声是...

    法尊法师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84738549.html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