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40篇,用时8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诳 谄 无惭 无愧

    ?如果自己造恶,在他人前不知害羞,就名无愧,而且若人不知惭愧,对应当羞耻之法不羞耻,对不善法不羞耻,也名无愧。 无惭与无愧此二烦恼,遍于一切不善心,一切不善业都是以无惭无愧而造就,其范围比小大,比大小,所以名中烦恼。此二者的差别:无惭是不自羞耻,无愧是不羞于人。 ...

    益西彭措堪布

    |烦恼|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08174110372.html
  • 覆 嫉 悭 骄

    罪过,将过失深深埋在心底。但这样能让内心自在吗?有一种烦恼就会造成心理的一种痛苦,覆藏罪业的人虽然当时可以遮掩过去,但事后一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后悔不已,引起内心极度的不安。因此造了罪业应当立即发露...想方设法都要保全自己的面子,由“我执”引发这样一种恶相,这就是覆烦恼之相。其实人非完人,孰能无过,若能放下自己,坦诚发露,别人也会宽容、赞叹,自己内心也会轻松。假如一直隐藏在心,自己想起所作的罪行,就...

    益西彭措堪布

    |烦恼|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08564710328.html
  • 忿 恨 恼 害

    作用: “能障不忿,执杖为业。” 因为忿与不忿相违,两者不可能同时现前,故忿会障碍不忿,而且不对治忿烦恼,任它生起,会坚固随眠,导致以后会进一步现行同类烦恼。 “执杖”:在忿烦恼的驱使下,...利益,心怀怨恨,首先伤害自己,烧坏自己的身心,所以不对治相续中的烦恼,又怎能得到安乐? “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 什么是恼?恼是忿与恨进一步恶化的情绪。以忿、恨作为...

    益西彭措堪布

    |小烦恼|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7/16180110319.html
  • 范古农答:太虚法师与唐大圆居士所著唯识注解,稍有不同之点如下。(1)遍行——一说通一切性,一说通无记性。(2)烦恼——一说小随通恶性,中随通无记,大随通恶及无记,一说大中小皆通恶(3)不定——一说通三性及染净,一说不定造恶造善。(是否无记)统请指示,以何说为是。

    问:太虚法师与唐大圆居士所著唯识注解,稍有不同之点如下。(1)遍行——一说通一切性,一说通无记性。(2)烦恼——一说小随通恶性,中随通无记,大随通恶及无记,一说大中小皆通恶(3)不定——一说通三性及染净,一说不定造恶造善。(是否无记)统请指示,以何说为是。   范古农答:遍行通一切性是,烦恼皆属恶性,惟大随通无记(有覆。)不定通三性是,既通无记,故不造恶造善。然上以体言,后以用言也。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02612700.html
  • 范古农答: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则第八识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识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覆无记,其通第七识者曰有覆无记。至于烦恼中之无记,是否因通第七识不通第八识,故可说有覆无记。未知然否。请纠示。又烦恼亦通前七识,亦通有覆无记否。

    问: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则第八识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识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覆无记,其通第七识者曰有覆无记。至于烦恼中之无记,是否因通第七识不通第八识,故可说有覆无记。未知然否。请纠示。又烦恼亦通前七识,亦通有覆无记否。   范古农答:第八识中之种子,具足三性,有覆,无...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502812701.html
  • 二十种随烦恼

    二十种随烦恼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谓诸昏烦恼乱心神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烦恼也。一忿随烦恼暴怒之心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是名忿随烦恼。二恨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是名恨烦恼。三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忏悔。故意隐覆。惟恐人知。恼乱其心。是名覆随烦恼。四恼随烦恼恼即热恼。谓外遇违情之境。热恼于心。不自安隐。是名恼随烦恼。...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2965120.html
  •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五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60956110.html
  • 法增比丘:圣道的特征与力量(3)

    ,其白净衣,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比丘以如是纯净之心,偏满其身而坐!以纯净之心,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果报,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烦恼,柔软、...无烦恼、远离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智见。而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又我之...

    法增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法增比丘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2484690.html
  • 陈鹏释译:唯识四论(2)

    。法是佛法。佛法进入心中而生意志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注释:无惭:没有羞恶、耻过之心。是烦恼心所之一。],止息恶行为业。自法力者,自谓自身,法谓教法[注释:教法:佛教教义,即佛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耶?  言愧者,依世间力[注释:世间力:指世人的讥讽、责骂。此类讥责对众生的行为构成外在的压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注释:无愧:对世人的讥责不感悔愧。是烦恼心所之一。]...

    陈鹏释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5250002.html
  •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2)

    (3)、八个大烦恼心所  烦恼(upasklesa)是随从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其体性与根本烦恼相同。烦恼由于发生作用宽狭的不同而分而三种:忿、恨、覆、恼、嫉、悭、诳、陷、害、骄十种,发生作用的面最小,只能同类相生,个别生起,故称“小烦恼”;无惭和无愧发生作用的面稍宽,遍不善心,故称“中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的八种发生作用的面最宽,遍行染心,故称“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515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