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道等七种道,八正道、八背舍道等八种道,九次第道、九阿罗汉道等九种道,十无学道、十智道等十种道。 此外,教道、证道、难行道、易行道等皆为一般所熟知之用语。同时,得圣道或无上道(佛之觉)者,称为得道。...道,加上人、天则称五道,再加阿修罗,则称六道。此外,又有正道、邪道,内道、外道,难行道、易行道,惑、业、苦三道等各种名目,兹不枚举。 [参考资料]《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71764912.html
-
著述。龙树菩萨在这方面的著述有:《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等,特别是在《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中,明确指出修行有难行道、易行道之别。关于易行道的剖析:「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有人念我,称名皈依,即得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名忆念阿弥陀佛等一百零八佛,在《大智度论》中有关弥陀净土,是有不少相关的记述。特别是在第九卷和第九十二卷中「以诵阿弥陀经故」、「如阿弥陀诸经中所说」称名忆念是《阿弥陀经》的易行...
宽运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021391813.html
-
知之。今念佛的说法,虽通于诸佛,而一般习惯上都限于阿弥陀佛,这是中国佛教念佛法门的特点。因为据龙树造《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有难行道、易行道”。二种念法,难行事倍功半,如陆路...得到感应道交的事例,在当时印度就已很普遍,后来随著佛教的发展,称名与念佛也就自然地融合为一了。
念佛,在早期《阿含经》中就提到了。经中称念佛、念法、念僧为三随念,或加念施、念天、念戒合称&...
蔡惠明
念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1846371916.html
-
於念声是一释而知之。今念佛的说法,虽通於诸佛,而一般习惯上都限於阿弥陀佛,这是中国佛教念佛法门的特点。因为据龙树造《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有难行道、易行道”。二种念法,难行事倍...。佛弟子在危难中称名念佛而得到感应道交的事例,在当时印度就已很普遍,後来随著佛教的发展,称名与念佛也就自然地融合为一了。
念佛,在早期《阿含经》中就提到了。经中称念佛、念法、念僧为三随念,或加...
蔡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3845551.html
-
因此佛教的修行法门也随机而设。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个概数。但是,对于信徒来说,总希望有一个简捷的途径,实现自己修炼成佛的目标。 昙鸾认为在五浊之时、无佛之时修炼成佛有两种道路:一种是难行道,一种是易行道...西方净土。”这就要求,要信佛,并且有往生西方净土的意愿,还要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得到佛的力量的帮助,才能往生西方。 这就是昙鸾著名的二道(难行道、易行道)、二力(自力、他力)说。 如何才能得到佛力...
郭征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53961766.html
-
佛教难行道、易行道的理解,为隋唐时期的净土宗吸引更多的民众信仰提供了口号。这些对后来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藏传佛教前宏期的这些判教影响只能算是一种隐性的影响,由于蒇传佛教在前...南朝成论师一系所继承;北朝地论师慧光开“渐顿圆”三教判,之后,有光统的“四宗判”,大衍的“四宗教”,护身的“五宗教”;北朝禅师的“有相教无相教”判,昙鸾的“难行道易行道”判等等,他们相互借鉴,但又互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1973499.html
-
的。判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佛教经典排列组合,从而显出本宗所尊奉经典的权威地位。
善导在昙鸾、道绰的净土判教理论上,分别难、易两条成佛道路,倡导易行道,否定难行道,为末法时代的众生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法门。难行道、易行道的提法主要来源于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论中说:“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至干之说,汝若必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王公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3878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