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43篇,用时10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咒语

    咒语  /释从信  阿含经也有咒语,可是它不是,也不是佛法,它是插播的外道语。为什么学者不知咒语,还虔诚朝暮诵读呢?这是因为我们对佛法只有宗教热诚,缺少宗教智慧,无法辨别法非法义义...  学而不知法非法义义,如同国民不识国歌一样,是有不如之处,如同国民不识国家文化一样,是有缺憾,如同国民不知自己是何国人氏,是很不应该。  有佛法浩瀚如海,难知难学,更难入佛知见,遑论知法非法义...

    释从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82853054.html
  • 大乘

    大乘辨  王恩洋  去佛弥远,正法日替,大士不生,群痴罔救。我大义尚未窥其支隅,凡心遍计遂已肆其妄执。大乘之已破义,又复其嚣于今时。盖始自西洋人倡之,继有东洋人应之,今则中土人士亦多附和之,咸谓大乘契经皆后世伪作,佛法教理实由思想进化次第发展,一人所创立也。蔽抑人心,将下侪世尊于耶稣之徒,齐等佛法于科哲诸学。今为正彼是,以救护众生信向法之心,故作《大乘辨》。  将作是...

    王恩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31764161.html
  • 大乘

      佛法是永恒的,“佛佛道同”的,但流传于世间的佛法,是由释尊的成佛、说法、摄僧而流传下来,这是历史的事实。但近代以来,南北传佛教接触的频繁,双方再一次引出了“大乘”的论诤,主要围绕大乘经典的...大乘佛法广泛地传诵在人间,如不能以史实和事实回答这个问题,那就不免要让大乘蒙上“”的嫌疑。  一、 王舍城结集不是所有经典的结集  很多人都以为王舍城结集的三藏,含摄了佛陀所有教法,其实不然。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4651494.html
  • “大乘”初探

    “大乘”初探  一、 文献史、语言学、思想史、考证研究不足作唯一证据  近代欧美、日本学者运用文献史、语言学、思想史等多种方法,对不同文字,版本的佛教文献考证研究,一般认为南传大藏经源出原始...戒律最早,最接近佛陀说法原义,至于大乘经,在公元1世纪左右才陆续出世,流行,当时正处在佛教变革的时期,认为大乘经是大乘佛教徒所造,日本学者姊崎正治等,曾力主大乘经典论,在学界,教界影响很大。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24469366.html
  • 佛使比丘答:对某个教法,若生起是的怀疑时,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对某个教法,若生起是的怀疑时,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佛使比丘答: 佛陀设定一个检核的原则:对照经典(Sutta)——法,来...长老听来的教法,并用它来修行可以灭苦,如果我们对他的言论产生怀疑,佛陀要用二种方式进行检核:   (一)对照经典以审查、判断。经典是将各种不同的教诲予以系统化集成,它有明确的轨则...

    佛使比丘

    一问一智慧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9012711209.html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十]:背大向小戒

    第八背大向小戒 佛教有大小二乘,两者比较,大乘难行,小乘易达,菩萨心欲舍大趣小,名为背。 背大乘,言,罪亦重,为何是轻垢?乃因心背而口未宣扬,若口出谤声,属第十重。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 受了菩萨戒,而不学大乘法,是背道而行,大乘法,“有,性相常住。”大乘戒,“未出世,戒亦常住。”如来成佛,将大乘经律阐示于世,故大乘经律均是常住。 ...

    圣一法师讲述

    |菩萨戒|戒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9/11103288854.html
  • 密乘十四根本戒

    密乘十四根本戒  一、对於上师身口意不恭敬。   二、对显密律仪不遵守。   三、对金刚兄弟起怨诤。   四、忘失慈悲心嫉有情乐。   五、畏难不度退失菩提心。   六、毁谤显密经典。   七、灌信不具授密法。   八、损苦自蕴不如。   九、偏废空有不学空心。   十、与谤佛破法恼害众生者为朋。   十一、自矜胜法忘失密意。   十二、不真密法障破善根。   十三、法器及密法材料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0356703.html
  • 范古农答: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因果而不讲缘生,则成宿因论外道之矣。 ...而生有变化者,此缘生之定理也。因果有必然,缘生或不定,所不定者,时间有早晚,分量有大小耳,不生也。然须知万法唯惦,因由自造,缘亦自招。正惟缘之不定,应当抉择取舍,不当委为偶然,放任徼幸也。又复应知因...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6371712671.html
  • 大乘佛教的起源及与小乘佛教的关系

    很多内容不违佛理,使佛教得以适应不同时代环境.  但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流弊,如下:  首先,大乘并非佛陀的原始教法,所谓大乘.其证据如下;1,小乘经典中的佛陀倾向于凡人佛陀,而...佛陀原始教法自相矛盾.比如,金刚经里,"无阿罗汉道',而在原始佛教里,佛陀明确阿罗汉能"自证"不受后有,3,后世大乘认为小乘是法有我空,而大乘是法我皆空.事实上,这是大乘针对小乘关于"大乘"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3755725.html
  • 大乘是

    与世俗所见,是不大相同的。「是」与「」的论诤,部派佛教时代,早就存在了。如『顺正理论』:「诸部(派)经中,现见文义有差别故;由经有别,宗义不同。谓有诸部诵七有经,彼对法中建立中有;如是建立...当然「是」;如自部所不诵的经,不许可的义理,就指为「」。例如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独有的『顺别处经』,经部Su^trava^din指为「圣所说」。分别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5149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