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址大全 | 佛教音乐大全 | 佛教电影大全 | 讲经法师大全 | 佛教专题 | 佛教导航首页
念佛感应录一
::下载地址::
::图书简介::

  一、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
  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之妙法,唯有“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祖师云:“念佛最胜最易,极善最上。”
  弥陀名号,摄尽一切功德,故最胜;
  称名念佛,不论任何根机,故最易。
  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道”,“易”有二义:即简易、容易,亦即单纯化、易行化。因为单纯、易行,人人都能。若必需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论,则不单纯;若必需作复杂艰难的修行,则不容易。不单纯、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净土法门,更非弥陀本愿。
  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单纯化、易行化;未必要三心的体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因为愿生极乐而专念弥陀,自有弥陀本愿力的运作,使称念者,现世常得安稳利乐,临终往生极乐报土。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净土法门本极平易直截,若人人都需了解烦琐的宗学,或需体验信心的一念,便抹杀了净土门易行疾至的胜易功能,也埋没了弥陀佛大悲为凡的基本原则,直将普机普缘之教,反成一机一缘之法。如此误解曲解,自我设限,则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释尊叹言“易往而无人”。
  净土门名之为“易行道”,解释为“易行难信”,而舍难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为易。因此,但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信在其中矣。是故《观经》虽说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机信法等,然而最后流通之付嘱,则唯取“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流通于遐代。正因称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胜故,直至佛果。定善散善之功德,圆摄无余;信机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慈愍大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二、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
  诸佛有总别之愿,“总”者四弘誓愿,“别”者如释迦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上愿,弥陀佛四十八殊胜大愿。
  然今弥陀别愿,超过诸佛别愿,故《大经》言“我建超世愿”,又言“发愿逾诸佛”。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
  弥陀别愿亘通四十八愿,别局第十八愿,故第十八愿释尊名为“本愿”,祖师赞为“王本愿”、“本愿王”。
  本愿有二义:
  因本:对果末,因位之誓愿,即四十八愿每愿皆是本愿。
  根本:对枝末,众多誓愿中之根本誓愿。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是根本主要之誓愿。
  弥陀誓愿虽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此本愿之王“唯说念佛”。
  第十八愿言:
  十方众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而第十八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天亲菩萨阐释此偈之意,而于《往生论》言: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龙树菩萨据此第十八愿及成就偈之意,而于《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称名自归”、“常应忆念”,亦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临终方遇此法之人,则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其他之人,则应上尽一形而念佛。
  故知“念佛”乃是弥陀对十方众生之救度的招唤与约束。
  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弥陀救度的招唤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又于〈定善义〉之“真身观”云: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于《法事赞》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 专心想佛佛知人
  又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而《观经疏》之结论更言: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 弥陀佛名
  故愿生极乐之人,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是弥陀本愿之行。
  “念佛”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善导大师谓之“正定之业”,亦即“往生已定”、“平生业成”。
  而法然上人依善导大师之启示,于其所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结论云: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
  此与其卷首开宗明义所标举之
  往生之业 念佛为本
  前后遥相呼应,显示始终一贯之宗义。
  何以阿弥陀佛以称名为本愿,不以其他诸行为本愿?此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之第三“本愿章”有很简要的解说:
  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为普摄于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平等慈悲”故,“普摄一切”故,不论缁素贤愚、善恶净秽、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亦即不论何人,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报土,同证无量光寿。此即是善导大师于《法事赞》所云: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选择集》第六章云:
  凡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
  又云:
  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是以释迦慈悲,特以此经止住百岁也。
  此“称名本愿”之义,存觉上人于《六要钞》简洁扼要明快地解释说:
  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
  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乐、欲生。
  有人问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与佛心相应;因智者既深知本愿内容,亦详明名号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
  汝所信本愿亦然。
  阿弥陀佛之本愿名号者,即使樵夫猎户之愚痴卑贱、一文不识之类,信称念必生,而真实欣乐常念佛者,以此为最上根。
  若以智慧离生死者,法然何必舍圣道门入净土门乎?
  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明遍僧都问法然上人曰:“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上人答曰:
  应知:心虽散乱,称佛名者,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生于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犹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所谓舍散心而往生,无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胜之本愿。
  凡夫之心,何能无散乱!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弥陀所选择之本愿念佛,“殊胜”的同时,也是能使一切众生平等往生报土的“容易”;不论愚痴卑贱、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愿念佛,殊胜简易。
  三、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具足光明之义,释尊于《阿弥陀经》解释弥陀之名号而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此弥陀光明有何种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护摄取(救度)念佛之人。释尊于《观经》之“真身观”解释弥陀之光明而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综合以上二文而阐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又于《观念法门》云: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而其《观经疏》解释“遍照”之文断言: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摄念佛,不摄余杂业行者?善导大师以“三缘”解释之,其中第一“亲缘”云:
  众生起行: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
  故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人,自然与弥陀心心相印,机法一体不离,此之谓“亲”。而往生极乐,现在已定,不等将来临终。此理,不论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尔之事。
  又,何以弥陀光明普照,唯摄念佛,不摄其他杂业行者?乃因余行非本愿行,故不照摄之;念佛是本愿行,故照摄之。亦即念佛是弥陀本愿之所要求与命令,是弥陀救度之招唤与约束,故曰“乃至十念”。更因弥陀名号之本身即是弥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号”;亦是弥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体”。因此,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以偈赞云: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于《般舟赞》云: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若论光明,一切诸佛皆有,然而以弥陀光明为最尊第一,非诸佛光明可及。之所以最尊第一,释尊以十二光佛之德说明之,而于此之前,便预先概要的叹誉而言:
  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诸佛光明 所不能及
  又,释尊为了显明弥陀威神功德之独一无二、至高无上,而于《大阿弥陀经》极口崇仰赞叹曰:
  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极尊也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光中之极”、“光中之尊”,不只释尊极口赞仰,十方诸佛也异口同声以“不可思议”赞叹之,《无量寿经》言:
  十方恒沙 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
  无量寿佛 威神功德 不可思议
  四、诸佛菩萨 护持念佛
  “一向专称”既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已与弥陀机法一体,常蒙弥陀光明环照围绕,不相舍离,可说与佛同在,与佛同行,故亦蒙“一切诸佛之所护念”(阿弥陀经)。故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云:
  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又于《观念法门》云: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又,念佛之人,释尊亦于《观经》欢喜赞叹而言: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芬陀利华”即是千叶白莲,世间罕有,其尊贵远超众花之上。以“芬陀利华”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贵,远超众人之上,显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身虽在人间,已超六道外;虽未生极乐,已是净土人。故法照大师于《五会念佛赞》云: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此华还到此间迎
  同时观音、势至自然为其胜友,亦如兄弟;且不请自来,二六时中,如影相随,常相拥护,毫不嫌弃,永不舍离。
  但念弥陀,顿超轮回,释尊喻为白莲,二圣自然影护。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解释〈流通分〉之文,以“五种嘉誉”赞叹念佛人,并说明“二圣影护”,其文云: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又,大师于《观念法门》显明念佛能消灾延寿,其文云:
  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为了阐释此义,大师说明念佛能得五种增上缘,亦即五种利益,其中第一灭罪之益,第二护念之益。
  第一灭罪之益,如《观经》言:
  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
  又言:
  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此是经中明言念佛能消灭生生世世以来生死轮回之重罪。
  而《大智度论》云:
  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
  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故知:诽谤正法之罪甚重,过于五逆;如此重罪,唯有念阿弥陀佛,方得消灭。
  但念弥陀,重罪尚灭,何况轻罪;若不念佛,轻罪不灭,何况重罪。一沙虽轻,直沈海底;重石乘船,可达彼岸。
  善导大师于《法事赞》云: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无问罪福时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于《般舟赞》云:
  谤法阐提行十恶 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念念称名常忏悔 人能念佛佛还忆
  第二护念之益:除了前面所述:诸佛护念、二圣影护之外,佛亦派遣二十五位大菩萨常相拥护,同时也获得天龙八部的相随保护,无有灾障厄难。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云:
  《十往生经》说云: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
  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
  此即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云:
  《般舟三昧经》说云:
  佛言:若人专行此念弥陀三昧者:
  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而“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善导大师于《观经疏》解释云:
  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故知:念佛之人,纵使是愚痴卑贱、恶病污秽,其人现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胜人,佛凡一体、弥陀光照、诸佛护念、菩萨相随、天神拥护,消灾延寿;而命终往生,证大涅槃;远远超胜世间上任何人。
  若不念佛,愿生极乐,则虽位高权重,犹是阎王眷属,日日接近地狱。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终,悔惧交至。鬼卒带走之路,流泪独行;阎王呵责之庭,屈膝孤悲。是故《大经》言:
  爱欲荣华 不可常保 皆当别离 无可乐者
  又言:
  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 身自当之 无有代者
  五、众生缘深 唯有弥陀
  若论缘份,则十方诸佛、诸菩萨中,唯有阿弥陀佛与众生之缘最深、最亲、最近。《大悲经》言:
  娑婆世界,诸众生等,烦恼厚重,专行恶业。
  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弃,以重业故。
  悲哉!我等娑婆众生,烦恼厚重,诸佛所不能救,何况菩萨!唯有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愿行弘深,主动为我等愚恶众生发起绝无条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愿,其愿言:
  十方众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阿弥陀佛即不能成正觉;
  若能够使我等往生,阿弥陀佛才能够成正觉。
  阿弥陀佛的正觉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的往生依阿弥陀佛是否成正觉而定。
  如今,弥陀既已成正觉,我等亦当得往生。
  亦即阿弥陀佛将他的成佛与我等十方众生的往生,结合一体,同时发誓;他成佛的同时即是完成我等众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众生没有为他完成往生功德,弥陀即不能成佛。
  故知:阿弥陀佛与我一体,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如芦苇相依相靠,缺一即倒。除了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无此誓愿。
  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如共命鸟,两命一体,互相依存。
  《大经》中叙述阿弥陀佛的悲愿而言: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心或不堪常行施 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 不成救世之法王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消除三垢冥 广济众厄难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故知:阿弥陀佛不但将我们看成他自己,甚至将我们看成他的父母,为我们承担旷劫以来所负业债。他为我们开法藏,使我们成就功德,现世脱离贫苦,免除厄难,一切恐惧,转为大安;未来往生安乐净土,永离六道轮回。
  如是悲愿,诸佛虽多,唯有弥陀一佛而已。故诸佛菩萨中,唯有弥陀与众生缘份最深、最亲、最近。

添加时间: 2008年03月29日
下载次数: 本日:    本周: 本月::  总计: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沪ICP备05002419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投稿 | 护持网站 | 报恩斋 | 功德榜|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