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 我们需要研习
佛法,不仅只是因为
佛陀如是说;而更基本的原因乃是我们都想要离苦得乐。 不健康的心念和错误的
生活态度,会给我们的
生命带来许多问题,例如爱滋病等,这是今日世界许多有名的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也都同意的观点.所以,培养一个对
生命积极健康的态度是去除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更进一步地说,我们的心念是自己所有苦乐的泉源。任何外力都没有办法改变或去除这些苦因,只有靠心念才可以达到根除的目的。 不健康的心念使我们产生孤寂、沮丧,甚至自杀的念头;它促使我们杀戮残害的行为;使我们伤害他人;甚至引发国际间的战争、使得数以百万计的有情众生遭受核战浩劫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它更是造成人类累世以来不断相互倾轧的主因,使得人类永不停止地在生、老、病、死、患得患失等情境中翻滚。这种不健康的心念必须要被转换成那种能带给我们快乐与安祥的心念——从日常生 活的快乐与安样到由生死轮回中了脱;到成就无与伦比的、最高的、完全的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能带给无数的有情众生快乐与安详。这才是真实的
佛法,观修的究竟。 要真正地了解
佛陀教法,只学习一种观修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了悟成就正等正觉的所有次第、断除所有障碍与心智错误以及完成所有证悟而达到最美好境界。 为什么需要如此?因为即使连要让自己能够享用馍馍(一种西藏的食品)的美味,我们都必须先经过一连串的准备功夫。同样的,我们必得经过广泛地研究与修习逐步进阶的成就正等正觉之道——菩提道次第才能够真正享受成就正等正觉的空乐。而对那些无法深入研究的人而言,只要他们能够照着菩提道次第的内容修习,仍然可以成正等正觉。因为菩提道次第是整部
佛法的精髓。这就好像有三类噶当派的格西,一类照着经文广泛地研究与修习;一类跟着菩提道次第的指导来研究与修习;而另一类则跟随上师的口传指导来研究与修习——换言之,各适其性地修习,最后都成就了正等正觉。 菩提道次第的教示包含了小乘(Hinayana)及大乘 (Mahayana)的两部:波罗蜜多乘(Paramitayana)与金刚乘 (Vajrayana)。经由研究与修习这些教法,我们可以无误地逐渐获致正等正觉。因为菩提道次第蕴涵了所有
佛陀教法的精华,它的内容之所以如此安排,主要的目的在降服我们的心。如果你察觉到即使广泛在研读
佛陀深厚哲理的教法后仍然无法降服自己的心,那么研习菩提次第必然可以使你获得利益。 不论科学技术再如何发达进步,只有
佛法能带给我们想要的快乐。何以如此?因为要停止继续遭遇麻烦,不论是当下的或是未来的——也许是人际关系、也许是健康方面的问题、也许是延阻寿命的障碍,或是
事业挫折——我们就必须净除它们的原因:过去所造的恶业。尤有甚者;我们更必须停止继续再造这些恶因,亦即我们必须根除忿怒、愚痴、执著、与自大自夸等不好的态度,我们就可以
成功——不仅是这一世,而是一路到最高成就的正等正觉。 不论如何,能够享受由进步的科技所带来的舒适
生活,其本身也是依靠一个更深沉的主要原因——善业。如果不是因为善业,任何好的事物都不可能生成。所以,寻找快乐的根本途径就是修习
佛法。如果我们祈求快乐,就必须修习
佛法。 如果研习这些典籍我们学会了如何生起与发展慈悲心,我们就能够利益所有的有情众生。我们不仅不会伤害他们;还会。带给他们安祥与快乐。渐渐地我们会引导他们成就正等正觉。更进一步地说,研习这些典籍的读者修习慈悲心,会对世界和平有最好的贡献,他不会对这个世界造成伤害。同样的,他对每一个宇宙中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我们能提供给这些无数众生的是多么的美妙啊!我们祈愿任何碰触、记得、或想起这本书的有情众生、尤其是那些阅读本书的有情众生,永不堕入三恶遭,对业报一因果律——产生信心,生起慈悲心,并迅速成就正等正觉。
, U* |5 ~: X2 |* T! F目 录
5 _; F" @3 L# w& A. b0 s/ E0 w1 P+ z/ X7 m& ], h第一部 走上禅修的道路第一章
禅修的目的 5 @1 d( D" H/ O7 L9 ~5 \5 U第二章
开始学习佛法# ?! \5 s5 n1 K' J! y/ ~7 E第三章
寻找不快乐的原因5 w1 n" @" v+ X4 ~3 c& k# n7 M第四章
烦恼如何生起9 W' ^# F) d3 V3 Z第五章
了解痛苦与驾御心念5 Q5 P; e& H P" m' C第二部 禅修之道第一章
修道三要3 Z% t2 [, d: |8 J: V! p4 C
- 净化的观想
- 修行的殊胜
- 人身宝贵
- 出离心
- 出离痛苦
- 六道轮回
- 轮回的缘起
- 菩提心的益处
- 成就平等心
- 忆念诸母有情的恩惠
- 利益他人
- 洞察实相
- 结论
第二章
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 第三部 改变困境的方法--转念第一章
生命的目的
第二章
发展另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
第三章
乐与苦皆由自心所造
第四章
嗔怒及欲望的缺失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 利用问题来训练皈依心
- 利用问题来消除骄慢
- 随喜的利益
- 利用问题来净除恶业
- 利用问题来激励向善
- 利用问题来长养慈悲
第六章
为众生受苦
- 运用困难生起菩提心并销毁自喜心
- 自他相换
- 转化疾苦为成就正觉之道
第七章
教示要旨
附:
给爱滋病、癌症等病症的修行指导 1 J4 d7 j3 L+ q) M/ b7 R 毛堃录入,空明补充、整理,普愿见者安乐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