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译经中有很多从古代印度语言摹借而来的仿译语。研究了解这些仿译现象,有助于正确释读佛典,并可一窥译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本文通过汉译佛典与巴利语佛典的对读,揭示“六群比丘”与“六众苾刍”两个来源相同的仿译词组,包括它们的源语结构及意义。接着,探讨两类通过仿译输入的“数词+众”结构,以及伴随而来的一批具能产性的“~众”的仿译词,并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这些仿译结构进入译经之后,如何与汉语固有的“数量结构”交互影响。考察结果显示,“六群比丘”译式并未影响汉语,但两类“数词+众”结构则给汉语带来了一个集体量词“众”,以及一类活跃于明清小说的,指称僧人道士的个体量词“众”。文中也附带考察汉籍史书文献的个体量词“众”及其来源。
【关键词】:佛经语言、佛经翻译、仿译、汉语、巴利语、
佛典汉语、众、量词、历史语言学
【目次】
一、引言
二、“六群比丘”与“A 群 C”仿译式
三、“六众苾刍”仿译式与“数词+众”结构对汉语的影响
1. “六众苾刍”与“A 众 C”仿译式
2. 二类外来的“数词+众”结构
3. 表群体数的“数-众”结构与“~众”仿译词
4. 表成员数的“数-众”结构与个体量词“众”的产生
4.1. 译经中表成员数的“数-众”仿译式与做为名词的“众”
4.2. 明清小说中的个体量词“众”及其来源
──附论其它汉籍文献的个体量词“众”及其来源
四、结语